【www.ythhrz.com--观后感】

  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社会存在的产物,它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烟花美文网小编给大家收集了一些关于美术作品的观后感,仅供参考。

美术作品观后感

  美术作品欣赏观后感篇一

  6月5日,阳光明媚,风和日丽。我来到绍兴市博物馆,参加张东华博士美术作品的开幕式。张东华先生,绍兴嵊州人,中国美院博士生。张先生不仅画技精湛,而且在学术理论研究方面都较为突出。此次画展就是其《花鸟画临摹和变体临摹技法研究》汇报展。在杭州美院是首展,这次来故乡绍兴是续展。

  张先生花鸟画展出作品非常多,以工笔为主,也有部分兼工带写的,尤其以鸟、荷居多。

  细细观展,有三点感受颇深。

  一是勤奋耕耘在艺术的乐土上。张先生年轻有为,勤奋好学,对于绘画事业孜孜不倦,乐此不疲,创作了大量的作品,今天的画展就是一个最好的证明。勤奋也是一种人的品质,有了它,人生就会获得富有和满足。尤其是在艺术的这条道路上,一定不会有捷径可走,踏实加勤奋,就能体会到艺术的快乐!

  二是精心研究在艺术的思想中。张先生不仅仅是停留在画画这一个层面上,还精心研究创新的绘画风格。在探索中不断前行,在思悟中不断创新。所以就有了《花鸟画临摹和变体临摹技法》,大量的论文与观点发表于各级各类报刊杂志。从画作中,我看到了张先生对于“精心研究”之心,痴心不改!

  三是静心享受在艺术的灵魂上。张先生的画中,多以花鸟景致居多,画中流淌着一份惬意的甜美与诗意的韵味。虽然有鸟、鸭等小动物,不时在画面中浮现,但画作给人一种以“宁静”的感觉。我想,张先生可能要表达的是自己的一种心境,一种宁静的心态,一种艺术的心态。静心地享受着艺术带给我们的美的感受。

  美术作品欣赏观后感篇二

  张文新,1949年毕业于华北大学美术科,1951年任北京市美术工作室创作干部,1956年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1964年任北京画院画家。他坚持现实主义创作风格,深入生活,讴歌时代,将艺术创作与生活紧密结合。创作中既有有感而发温馨质朴的生活画面,也有应邀为各博物馆创作的大型史实主题性作品。其中油画《入社去》、《巍巍太行》、《一往无前》、《工程列车》等,分别被中国美术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收藏。20世纪80年代,张文新赴美国讲学,在新的文化氛围中去感悟另一种生活并展现中国艺术的淳朴魅力。20年后,他叶落归根,一方面汲取创作的动力和激情;另一方面“要把自己的作品留在国内”。

  从20世纪50年代初参加石家庄烈士陵园、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雕塑创作,到20世纪60年代代表作品《工程列车》、《间苗》、《鲁迅》,七八十年代代表作品《巍巍太行》,再到赴美讲学1995年成为美国油画家协会大师会员,画家张文新走出了一条曲折而又闪光的艺术道路。

  如今,已年过八十的老画家张文新仍保持着旺盛的艺术活力与激情,创作了一系列具有深刻内涵的现实主义作品。近日,恰逢3·12植树节到来之际,记者一行来到张老位于北京郊区的画室,有幸欣赏到他以生态保护为主题的新作《留住青山》。

  只见张老小心翼翼地掀开遮盖的画布,一幅1米7乘1米5的巨幅画作展现在我们眼前。画面上,生机盎然的阳春时节,山坡下,民居旁,一位身着少数民族服装的母亲带着自己的小儿子在细心栽种一棵树苗,母亲用力躬身铲土,孩子用小手认真端正地扶着树苗,家里的小狗在旁边舒服地晒着太阳,看着主人劳作。画面温馨健康,构图生动,色调明朗,远处山林的背景虚实得当,体现出作者炉火纯青的色彩素养和运笔技巧。

  这幅画虽是新作,但在张文新头脑中孕育的过程却堪称漫长。张文新说,早在20世纪50年代他就游历过辽阔的东北和福建林区,林区的美丽风光给他留下了非常美好的印象。也让他想起1948年经天津去解放区平原上赤地千里感受到强烈的环境反差,由此生发出萌芽状态的生态意识。“那个时代的人们心中还根本谈不上有什么保护意识,不像现在政府和公众都非常关注。后来我和林业部门也有不断的联系,也画过植树造林题材的画,但那些都是类似宣传画的作品,没有更多的含义。”

  于是创作一幅有感人情节的生态主题作品,成为张文新长期以来的一个夙愿。在此之前,他也曾考虑过各种角度,如反映荒漠化形势的严峻,或是描绘整个人生在山上种树的典型人物,期间也曾创作过相关主题的作品,但力求完美的他一直不是很满意。“绘画是一种力求简练的艺术形式,因为一般观众会在画作面前停留两三秒钟,在这短短的一瞬间画家要使观者获得一种美感、共鸣和对主题的认同,手法必须要凝练再凝练。”于是,经历了漫长而又曲折的创作过程之后,眼前的这幅风格清新、纯朴的作品《留住青山》的问世,终于让张老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作为创作者,述他的创作思想:“主题当然是绿化祖国,内容选择以小见大,母子共同栽树建设绿色家园,所以栽树的场地选在村子附近。背景处的青山确有一部分已经被开发,树砍掉了,但也能看到一些人工栽植的成行的树木,这是我们信心的所在,留住青山已经开始。其次,栽树苗这样的绿化活动让母亲孩子一同进行效果更好,虽然对孩子来说是一种游戏,但母亲以身示范,也通过这样的过程教育孩子,孩子乐于参与,对母亲不但是一种安慰,简直可以感到母亲心上浮动的甜蜜的幸福,相信孩子心中也会一直留有和母亲一起种树的美好画面。”

  在整个20世纪中国美术史上,张文新先生都可算是一位重要的、引人注目的艺术家。他的艺术创作硕果累累,反映了时代的变化,也反映了中国老一代艺术家为探求艺术真谛,锲而不舍的献身精神。他对待艺术创作极其勤奋、认真,当年为画《工程列车》就曾专门学习过蒸汽机车工程,去年想画孙中山画像,提前半年就一直在看近代史、革命纪实的书籍,了解细节。他说,“作为一个画家是在讲述现实,讲述自己对这个现实的态度,事先必须做足功课,如果本人对属性不了解,作品就经不住推敲。画家如果将很多时间用在调颜色,却不读书其实挺遗憾的,一定要抓紧任何时间多读书。”

  无数次到林区写生、创作的张文新对大森林始终怀有一份深情。优美的林区风光不仅为他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务林人不畏艰难困苦,誓让天地换新颜的奉献精神也让他深受感染,更激荡着他充沛的创作激情。虽然年事已高,但他仍跋山涉水醉心创作,即使在蚊虫小咬的猛裂攻击下,他也只在头上罩个塑料袋就又投入写生,而在塞罕坝林场,他攀上山顶向四周深鞠一躬对林场建设者表达敬意的举动也令务林人对这位为艺术忘我的艺术家充满敬意。

  短暂的拜访之后,张文新又回到画布前,投入他无比热爱的、从事了一辈子的绘画创作。回报社的路上,记者的内心却久久不能平静。德高望重的老艺术家仍保持着如此认真好学、勤奋忘我的创作精神,实在令我们这些年轻人都感到汗颜。对他来说,只有画画这一桩是天大的事,也许正因为他有着如同孩童一般单纯的真善美的内心,所以才能创作出如此众多让人们心灵震撼的作品吧!

  美术作品欣赏观后感篇三

  几天前在网上看到李小玲推荐的江海先生的作品时,最初的感觉是很不舒服,甚至于愕然。画面上的那些粉红色的、扭曲的、纠缠在一起的僵硬的肉体,使我不禁联想起多年前上大一时的艺用解剖课,那时我们整天在医学院的解剖室里翻腾用福尔马林泡过的、剥了皮的死尸。结课后的收获是:既学习了人体骨骼肌肉的结构关系,又省了每天的午饭(没有胃口),节约了不少的饭票。后来看了小江的评论之后才恍然大悟,原来都是些寓意性的作品。仔细地品味后,我这才感觉到这些作品实在是太幽默了,幽默得让人不知是该笑还是该哭。

  《化蝶》 一群只具备毛毛虫思维的行尸走肉,还梦想着化蝶,真是太不自量了。不知哪天被谁不小心一脚就给踩死了。退一步说,即使侥幸化成了一只妖艳的蝴蝶,但其本质还是丑态百出的毛毛虫。

  《寄居》 一公一母的两只寄居蟹,我看是暗指狗男(贪官)狗女(第三者),前者霸占人家的房屋(非法拆迁),后者破坏人家的家庭,(取而代之)。这两者的共同点是:都具备了丑恶的寄生虫本质,甚至作者都不屑于表现他们的头部,只画了臀部,言外之意是:这些人都是用屁股来思维的,也就是说:用屁股来思考问题的人,想法肯定很肮脏。

  《肉食图譜》是最有哲理性的一幅画。不管你是嫩里脊(官员),还是肥后座(商人),或是瘦排骨(知识分子),干蹄脚(下岗职工),都是猪尸体的一部分,高低贵贱都是暂时的标价。所以里脊和后座们先别太得意,排骨和蹄脚们也别太沮丧。最后大家的命运都是被宰割,被烹制,被消化掉后,变成一堆臭大粪。不知大粪是否也应该根据稀稠程度标出等级来?好了,不再说了,越说越恶心了。

  总之,从思想和寓意的角度来说,我是非常欣赏这些画的。江海的作品和老董的《国民论》有异曲同工之处,就像鲁迅揭示人性的丑陋,是为了唤醒人们的良知。所以说,如果一个人的内心是丑恶的,不管他披了一张多么高贵的外皮,或顶着多么灿烂的光环,充其量不过是一个不知廉耻的势利小人,一只令人厌恶的毛毛虫。在当今的社会中,很多人习惯以权钱为准绳,把人分成了表面上的高低贵贱,其实,真正的高贵是精神上的高贵,真正的下贱是灵魂的下贱,想想果戈里的《死魂灵》吧。中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贵族,只有俄国的托尔斯泰伯爵才称得上是真正的贵族。


  

查看更多观后感相关内容,请点击观后感

2020 阳光学习网版权所有. 湘ICP备190182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