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ythhrz.com--观后感】

  《成长教育》这部影片改编自一位女性的回忆录,讲述了一个少女成长过程中的一些经历。烟花美文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成长教育观后感,仅供参考。

电影成长教育观后感

  成长教育观后感篇一

  偶尔看了《成长教育》这部影片,从片名,我感觉这可能是一部说教的普通影片。也许是抱着这样的心理,看起电影来,总爱向以往看过的影片联想,猜测主人公、猜测故事的结局。但随着故事的深入,我事先的一些猜测,以往对这类题材形成的观点被一点点否定。不可能,我错了,是经验错了还是影片表达错了,直到影片结尾,女主人公以自身的成长给予我们提醒:我们想要的生活没有捷径。

  在电影中,女主人公珍妮还是一个16岁的学生,她一直向往法国,穿上黑衣服可以抽烟,向往小资的浪漫,渴望着成长。影片从她的成长经验、她的家庭给予她的期望,学校老师教育、突如其来的迷人爱情,浪漫的爱情生活、直到要结婚前发现爱情的背叛,走出沉沦重新努力改变自我,等等细致的展示,将一个女孩转变成女人的心理历程,交给我们一个感人的故事,这样的故事既是对这个年龄阶段女孩子的启示,也是对这样的家庭,这时候的学校教育提出的警示。究竟如何让这样年龄的孩子走出误区,健康的成长,是不容易的问题。女生如此,男生也如此。

  故事虽然是发生在英国60年代,但这样的问题,一直是我们教育中的难题。上网查寻,才知道本片根据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记者琳巴贝尔(Lynn Barber)的回忆录改编。我这才释然,无怪乎如此包含生活气息。

  珍妮是一个聪明开朗的小姑娘,就读于英国伦敦乡下一所女子学校的预科班,她的成绩很好,是众所期待考上牛津大学的“种子选手”。某天,她遇见了成熟时髦、风趣迷人的男人大卫,并闪电般地与他陷入爱河不可自拔。大卫带她见识了大都市的灯红酒绿和浮华奢靡,这一直是她非常向往的生活。在此之前她从来未曾想过,这种生活如此轻易就能得到。很快她就沉迷其中不可自拔,备考牛津的念头也被抛诸到九霄云外。

  与大卫一起的日子看起来是如此美妙,但是某一天,真相却如一记砖头重重地敲在珍妮头上:发现大卫是一个已婚的骗子,就住在她的家附近,她不是第一个找上门的受骗者。

  珍妮的父母也发现,频频出手阔绰,谈吐不俗的大卫欺骗了他们。激烈的冲突,孩子与父母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爱人之间。真相大白的时候,主人公不是像以往影片要么自杀,要么复仇,而是经历痛苦的心里醒悟,泪水冲洗去的是对于生活的错误认识,寻求帮助,向校长,向期望自己的老师,重新拿起课本,努力再努力,终于拿到牛津大学的录取通知,而面对通知,珍妮异常平静,她真的长大了,不仅如此,影片又给了我们继续的讲述,而不是就此结束,大学生活的美好,她也有了新的男友,但内心的创伤,珍妮掩藏,就算说到巴黎,她也说自己很想去。又会开始的谎言?需要观众自己去思考了。

  就此导演可谓将故事演绎的比较完美。但回过头来,看珍妮的这一段成长,许多地方值得我们深思。

  在英国,珍妮也算不上是传统意义上的“好女生”,在中国简直算是堕落了。有的网友拿她与电视剧《蜗居》中的海藻对比,我觉得比较可以,但要认清前者是一个孩子,接受教育的孩子,后者是一个大学毕业的成人,起点的不同,注定结局不同。

  影片与国产影片不同的地方,对于问题的争论时,语言是那么幽默,包含忧伤,像校长劝说:“没有学位的人做不了大事。”女生反驳:“有学位的人也做不了大事,反正不是女人。读书是很无聊枯燥的事情,教书也是很无聊枯燥的事情,大家都在相互折磨。你告诉我为什么要这么做。”

  这样的对白下面举几个例子:

  珍妮:行动胜于一切。如果我们什么都没做,又怎么能有所成就。

  斯塔布小姐(老师):无论如何,你必须要考上牛津大学。如果你不去,我会很伤心。

  珍妮:我的选择,要么一辈子做那些困难且又乏味的事,要么去巴黎享受快乐。

  另一段对话如下:

  珍妮:伯恩琼斯(珍妮看见相框旁边的一幅插画)

  斯塔布小姐:你喜欢吗

  珍妮:喜欢。仍然。

  斯塔布小姐:仍然?听起来苍老而睿智。

  珍妮:老是老了,却并不怎么睿智。

  还有与校长的对话:

  珍妮:也许你会认为我是一个堕落的女人。

  校长:呵,你还算不上是一个女人。

  从这些话语里,能够感受到对于教育,对于问题,不同人的不同观点。

  但如此的成长教育,对女生来说,是否强烈且过于冲击?女生的惨痛教育,她的父母难道不该负相当的责任?女孩在遭受欺骗后,责问父母:“幼稚的小女孩难免被年长的男人所迷惑,那时候你们做了什么?”

  学校的教育有没有缺位?老师也曾经不断提醒,但只是点到为止而已。尤其是校长,我对于这样的老师失望,在珍妮犯错前,确实劝解了,但话语离不开分数,怕她对学校的影响。不过电影中的斯塔布老师是位好老师,虽然有点严肃保守,但当女生做错事情回来求救:“帮帮我。”老师淡淡地说:“我等你这句话很久了。”

  我真的不希望女生都是这样成长:书本、学校、家长的教育,都不及现实给她的教育。或许有些女生从此破罐子破摔,但也有些女生终究抛弃幻想,明白人生最后还得依靠自己。希望女生,当然男生也如此。

  成长教育是孩子一生中最重要的教育。查资料: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以荣格等为代表的西方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提出的。他们根据《卡尔威特的教育》,这份在哈佛大学图书馆占有一席之地的、长达1000多页的教案,结合美欧二战后新一代青少年心理和思想中存在的焦虑和浮躁,提出“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在学习文化科技知识的同时,还要学习做人、强化心理能力。”

  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成长教育的概念已为越来越多的教育机构、心理学家、社会学家等所关注,并已进入教育实践阶段。例如上世纪就已风行欧美的蒙特梭利幼儿教育、戴尔卡耐基成人教育、康斐丹释成长教育,以及国内中小学的素质教育、多种情商教育、企业各种人才培训等等,都越来越注重人的心理能力和思想能力的培养。

  对于我们家庭教育,在当前物质利益诱惑。孩子的成长如何进行,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看过该影片,我被教育,被及时提醒。

  本文中,我引用了一些电影介绍,不过该影片值得一看。

  成长教育观后感篇二

  前几天,看了一部电影《成长教育》,观看后心潮澎湃,提笔写下这篇观后感。

  电影讲述了一个花季少女Jenny的成长故事,Jenny是全班最优秀的学生,上课时总有她踊跃回单问题的身影。同时,她还是管弦乐团中的大提琴手,有一个酷爱学习的男友。因此,Jenny让人十分羡慕。

  她的命运,在遇见David后改变了。

  那是一个下着大雨的下午,Jennny无助地拎着大提琴,站在路边等公交车,这时,David开着一辆帅气的跑车过来了,载了她一路。Jenny被David表面上的风度翩翩和幽默感所打动,一种不知名的情愫在她体内生了根,萌了芽。此后,送花、音乐会、豪华酒店内吃饭、欺骗父母,与David同居一屋,把自己的第一次随随便便地交给了David……不可避免地发生在了Jenny身上。我很心痛:我亲眼目睹了一个清纯好学的好女孩,变为爱慕虚荣的小太妹的过程。

  Jenny终究明白了这场骗局,她心痛、孤独、无助……,但最后,在她爸爸一番感人的话的激励下,重新兑变成了那个聪敏好学的少女,如愿以偿地进入了向往已久的牛津学院。

  思绪断了,脑海中不断地回想起Jenny在收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嫣然一笑的情景。是的,她终究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观,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真正有价值的目标。

  有几人,会不为这一场景落泪?有几人,会不喜爱清纯好学的她?有几人,会不为她实现自己的理想而感动?有几人,会体会不到她变回原来那敏而好学的自己后的努力?

  是的,有理想才会有前进的动力,有前进的动力才会实现理想,两者,是密不可分的。Jenny这个女孩,自身有着一股狠劲,坚强的承担一切。可她也不是完美的:她也有过青春的叛逆。

  但这又有何妨?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从心底里想要改正错误,并为之付出努力,足矣。

  吸取教训,改正错误,将来的一天,你一定会站在花丛中,抿唇浅笑。因为,那时的你已经付出了努力,此生无悔!

  成长教育观后感篇三

  影片《成长教育》描写一位16岁女孩面对成长经验、家庭期许,以及突如其来的迷人爱情介入下,从女孩转变成女人的心境历程,作文之观后感:成长无捷径——电影《成长教育》观后感。 16岁的珍妮是一个聪明开朗的小姑娘,就读于英国伦敦乡下一所女子学校的预科班,她的成绩很好,是众所期待考上牛津大学的"种子选手"。某天,她遇见了成熟时髦、风趣迷人的男人大卫,并闪电般地与他陷入爱河不可自拔。大卫带她见识了大都市的灯红酒绿和浮华奢靡,这一直是她非常向往的生活。在此之前她从来未曾想过,这种生活如此轻易就能得到。很快她就沉迷其中不可自拔,备考牛津的念头也被抛诸到九霄云外。

  与大卫一起的日子看起来是如此美妙,但是某一天,真相却如一记砖头重重地敲在珍妮头上。她从一个天真活泼的女学生变成了一个世故圆滑的女人,她开始反思这种生活是否真的是她想要的……

  《成长教育》适合每一个少女观看。它并不是说教,相反是用切肤之痛来让人清醒。然而电影之外的我们要成长,并不用非得真实经历一番不可。这部影片就告诉了每个女孩,在成长为一名公主的路上时没有捷径的,当现实生硬的告诉你,这个世界没有王子,你还会相信童话吗?王子和骗子只是一个男人的两面,那么经历一番过后,我们还是会回到起点,回到努力成为公主的艰辛道路上。

  影片一开头是在欢快的音乐中出现的各种游戏的简笔画,给人一种青春萌动的感觉。而事实上珍妮也的确是一个年轻,聪明,漂亮,还在课堂上积极举手发言的中学生,在青年管弦乐队拉大提琴,学拉丁文,看英语书,按照父亲的要求朝牛津努力。但是这种显得太过功利的目标下,女孩的叛逆也显而易见,或许她之后想要走人生捷径的选择也是这种功利教育所造成的。当年轻女孩在雨中邂逅开着高档车的成熟男人,幽默风趣的谈吐,如果你遇见的是一个会说:“正常情况下,你应该拒绝和陌生人说话。但是我热爱音乐,我担心那把大提琴禁不起雨淋,你可以把它放到我车上,然后你跟着车走。”你会说不吗。之后那懂得音乐,高雅的品位深深的吸引着年轻的女孩,她似乎可以提前看到自己想得到的一切。之后大卫带着珍妮频繁的出入高级场所,音乐会,高级酒吧,拍卖会,旅行,少女渐渐迷失在这些灯红酒绿之中。她觉得这就是她想要的一切,而且大卫可以让她得到一切而不是辛苦的去考牛津,她唯一的底线是等到她17岁生日,最后她退学了。然而大卫并不真的童话里的王子:她发现他所谓的房贷工作就是给黑人介绍住处,然后一些害怕有色人种的白人老太太就会害怕,他就低价收购她们的房子再高价卖出来赚取差价;所谓艺术品工作就是以手段骗取或是低价收购普通人手上的文物和艺术品。并且就在他们订婚后,她才发现大卫已经结婚生子,她更不是第一个和大卫一起的女孩了。梦醒了,所谓的王子充满了谎言。值得庆幸的是,珍妮最后还是回到了自己努力地道路上,并且明白成功之路没有捷径可走。

  《成长教育》并不单单是探讨女孩自身的教育和成长过程,事实上,影片也在检讨父母的教育所存在的问题。当真相浮现后,珍妮忍不住大声质问父母:“如果说愚蠢的女学生总会被光鲜年长的男人吸引,那你们俩呢?”片中的父母一心只想让自己的女儿将爱能过上高档生活,但他们起初的教育除了功利以外还无可厚非,只是当大卫每次要求带珍妮出去时,编出的各种冠冕堂皇的理由,势力的他们完全丧失了鉴别能力。甚至最后大卫向珍妮求婚时,他们却鼓励她,放弃努力已久的牛津,嫁给大卫,理由是:他给你的所有一切便是教育的目的。这时,影片对于这对父母失败或者说根本错误的教育揭露无遗。

  《成长教育》所展现的教育层面是多层次的,有父母的教育,有传统的学校教育,有自我教育和挫折教育。影片中所提到的学校教育也是存在缺陷的,尽管老师们在珍妮和大卫交往的过程中曾给予警告,但是事实证明我们的学校教育是多么的缺乏说服力,太过教条化,根本无法使年轻人感知和理解。但是影片最后还是寄希望与广泛的学校教育的,珍妮最后迷途知返,在原来的老师的帮助下,顺利考入了牛津,回到了女孩的正常成长道路上。

  片中珍妮热爱法国,她学生时代的一切努力就是为了去法国,后来大卫的到来让她梦想成真。然而过早的梦想成真只会让人觉得心灵上的迅速苍老。当她过后回想起穿着法国女人风格的衣服,在街上和其他情侣一样跳舞喝酒的时候,她觉得自己就像一个老女人没有了梦想。当经历过一切后,物质过,浮华过,再回到牛津的纯真里,她便更懂得珍惜这一切。当她重新和年轻男孩在一起时,男孩说将来要带她去巴黎,她依旧表现出对那里的神往,就好像她从没去过一样。事实上,我们的梦想如果不是经过我们自己的努力而达成的,你会发现,

  它始终不如自己所想象的美。


  

查看更多观后感相关内容,请点击观后感

2020 阳光学习网版权所有. 湘ICP备190182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