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ythhrz.com--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是指读书时为了把自己的读书心得记录下来或为了把文中的精彩部分整理出来而做的笔记。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语言学纲要读书笔记范文(精选三篇),欢迎品鉴!

【篇一】语言学纲要读书笔记

叶 徐 版语言学纲要 复习重点

导言重点名词概念:语言学、普通语言学、专语语言学、共时语言学、历时语言学 一、 语言学、语言学的对象和任务 二、 语言学在科学体系中的地位 三、语言学的基本类别     根据研究的对象的不同,语言学分为共时语言学和历时语言学、专语语言学和普通语言学。 四、语言学流派     各个语言学流派的观点、代表人物有所了解即可,注意布拉格学派、哥本哈根学派以及美国结构语言学派(也称美国描写语言学)都属于结构主义学派,是这一学派的三个分支。关于语言学流派的具体内容阐述,不作考试要求。      元音的音色是由舌位的前后、舌位的高低、圆唇与否三个方面决定的。舌位是指发元音时舌头隆起部分在口腔中所处的位置。前,指舌的前部隆起;后,指舌的后部隆起;高,指舌位隆起点距离上腭的位置,口腔开口度越小,隆起点离上腭越近,舌位就越高;低:口腔开口度大,隆起点离上腭越远,舌位就越低;如i.e.a的相同点是舌位前,不同点是舌位高低不同。嘴唇的圆展,指发元音时双唇是拢圆还是自然展开。不同元音的音色就是上述三个方面协同作用形成的。重点掌握8个基本元音的发音和汉语普通话中所有的元音如y.-i.-i.e等,这样既可以弄清楚不同元音之间的差别,又可以为学习其它元音打下基础。 二、辅音    辅音的发音特点可从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两个方面来认识。 1.发音部位:发辅音时,气流通过口腔受到阻碍的部位就是发音部位。肺部呼出的气流总要在口腔的某个部位受到阻碍,气流受阻的部位就是发音部位。例如发辅音[p],双唇闭合阻挡气流,发[k]时,舌后部抬起,与软腭接触形成阻碍。人类语言所能构成阻碍的部位约有十余种,汉语普通话有六种发音部位,从前往后依次是双唇、唇齿、舌尖前、舌尖后、舌面前、舌面后。 2.发音方法:发音方法就是发音时形成阻碍和解除阻碍的方式。发音部位相同,发音方法不同,也能形成不同的音素。辅音的发音方法主要有塞音、擦音、塞擦音、鼻音、边音、颤音、闪音,汉语普通话有前五种发音方法。此外,根据发音时声带是否振动,辅音还分清音和浊音两类,根据发音时呼出的气流的强弱把辅音分为送气音和不送气音两类,一般也把这两种方式归入发音方法来认识。第三节   音位一、什么是音位   音位是某一语言中能区分词的语音形式的最小语音结构单位,也就是说,音位具有区别意义的作用。音位是从语音的社会属性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语音单位,而且音位总是属于一定语言的,离开了特定的语言,研究音位就没有了意义。 二、音位的对立和互补 1.对立:所谓对立,是指两个或几个音素如果出现在相同的语音环境中,相互替换后会产生意义上的差别,即改变了原来音节所表示的意义,那么这里互相替换的几个音素,就是一种对立关系,它们不能划为一个音位,而要看作是不同的音位。对立是鉴别一个音素能否成为一个音位的最根本的原则,是划分音位的主要根据。 2.互补:所谓互补,是指几个音素不能出现在相同的语音环境中,它们的出现环境各有分工,我出现在甲处,你出现在乙处,他出现在丙处,各守一个地方,出现的环境相互补充,彼此处于互补关系之中。处于互补关系中的几个音素,每个音素都不是独立的音位,它们可以共同归纳为一个音位,因为它们之间没有对立关系,不能构成对立,互相可以替换,在相同的语音环境中替换以后不影响一个音节所代表的意义。 三、音位变体     音位变体就是同一个音位的不同的变异形式,是音位在特定语音环境中的具体体现或具体代表。如bi.zi.zhi中的i。一个音位在不同的语音环境中有不同的发音特点,表现为不同的音素,它们出现的场合不同,是一种互补的关系,互相替换后不影响意义,属于同一个音位的各个音素,就是这个音位的变体。音位出现在某个语音环境中,总是以具体的变体形式存在着,“音位”只是一个抽象的笼统的概念,只有在具体语境中才能看到它的真实面貌。音位是一般的,变体是特殊的个别的,一般总是要通过个别表现出来,这就是音位与音位变体的关系。 音位分条件变体和自由变体两种。 ****一般掌握:音质音位和非音质音位(由音高、音重、音长等形成的音位)第四节   音位的聚合    重点掌握     音位的区别特征:可结合元音和辅音的发音特点来理解认识。     音位的区别特征就是能够区别音位的语音特征,这个语音特征就是音位的区别特征,一个音位实际上是若干个区别特征的总和。要求掌握常见音位之间的区别特征,并能结合具体的音位进行分析比较。 一般掌握:聚合群。第五节  音位的组合重点掌握 音节:音节是语音中最自然的结构单位,是音位和音位组合起来构成的最小的语音结构单位。在由音位的组合构成的结构中最重要的就是音节。汉语音节通常可以分为声母、韵母、声调三部分,其中韵母又分韵头、韵腹、韵尾三部分,根据韵母第一个元音的情况,一般把韵母分为开口呼、齐齿呼、合口呼、撮口呼四类,合称四呼。声母和韵母是由音质音位构成的,声调由非音质音位中的调位构成。 一般掌握:语流音变第一章    言语的社会功能本章须明确两个大的要点:语言的社会功能,即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 主要名词概念:语言、社会、社会现象 第一节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一、 语言是人类社会的交际工具 1.语言的交际功能:语言是人类区别于其它动物的一个重要标志。语言是联系社会成员的桥梁和纽带,是社会成员互相之间交际和交流思想的工具,也是协调社会成员行动一致的工具。 2.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和人类社会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没有人类社会,就没有语言,人类社会以外的社会无所谓语言。所谓社会现象是指那些与人类共同体的产生、存在和发展等活动密切联系的现象。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语言,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语言,同时社会的变化也给语言以极大的影响,而离开了人类社会,就无所谓语言可言了。总之,语言就是一种社会现象,同社会的关系非常密切,其产生、发展等都要受到社会的影响。     语言不是自然现象,一方面,语言同社会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社会的发展变化直接影响着语言的发展变化,也就是说,语言的发展变化是受制于社会的;另一方面,从语言的音义联系看语言不是自然现象,而是社会约定俗成的,没有必然的本质的联系,如果语言是自然现象,世界上的语言应该一样的,没有区别的,而实际上世界上的语言多种多样,而且许多语言中还有方言,这说明语言决不是自然现象。 3.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语言不但是社会现象,而且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语言作为社会现象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社会现象可分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大类,任何一种社会现象,要么属于经济基础,要么属于上层建筑,而语言既不属于经济基础,也不属于上层建筑,这两者的变化都不会从本质上影响语言。所以,从本质上看,语言是人类共同的交际工具,不分阶级、阶层,一视同仁地为全社会的成员服务,没有阶级性,具有全民性特点。 4.语言没有阶级性:可从这样几个方面思考,首先是看语言工具的服务对象,是为特定的阶级服务还是为大众服务。其次是结合语言自身的结构考察,观察语言在哪一方面体现了阶级性特征没有。再次是看语言产生的社会环境,语言产生于没有阶级的社会,社会上连阶级都没有,语言作为社会的产物更谈不上有阶级性了。 二、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人类传递信息,进行交际和交流思想,除了使用语言外,还可以使用文字、旗语、红绿灯、电报代码、数学符号以及身势、表情等,在一定场合使用,可以弥补语言的一些不足,但是这些交际工具使用范围有限,有的仅用于特定的范围,最重要的是,这些交际工具,都离不开语言,都是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的,是辅助语言进行交际的,没有语言,这些手段的存在没有任何意义。 

     一般掌握:语言和说话的关系 第二节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 一、语言和思维的关系语言不但是人类的交际工具,同时也是人类思维的工具,是认识成果的贮存所。思维过程离不开语言,需要借助语言来进行比较、分析、综合等一系列活动,需要借助语言来形成思想,利用语言把它储存在头脑中,再借助语言把思想表达出来,传达给听话人,同时使听话人产生思想。而且人类思维的成果-概念,还可以通过词语固定下来。总之,思维活动的过程不可能离开语言而单独进行,思维离不开语言,必须借助语言材料才能进行。语言也离不开思维,二者是互相依存,共同发展的。 二、思维能力是全人类共同的,语言是各民族不同     思维能力没有民族性,全人类都有,但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是不同的,有差别的,这从不同民族的语言的差异方面可以看出来。不同的语言之间很少有意义、功能、色彩等都完全对应等同的词语。第二章    语言是符号系统本章要注意语言是符号、语言符号的任意性特点、语言的层级体系三大要点。    主要名词概念:符号、语言符号、任意性、线条性、二层性、组合关系、聚合关系   第一节   语言符号的性质和特点 一、什么是符号 1.符号的含义:符号就是由一定的形式构成的表示一定意义的记号或标记,包括形式和意义两个方面,其作用是指称现实现象。 2.符号的构成:符号是由形式和意义两个部分构成的结合体。形式就是符号外在的形状、结构,它是以某种物质的方式存在的,或者是声音,或者是线条,或者是色彩,等等。意义就是符号所代表的具体内容,任何一个符号,都有一定的意义,形式和意义在一定的符号系统中是密不可分的统一体,不能割裂二者之间的关系。形式和意义互相依存,谁也离不开谁。 二、语言符号及其特点 1.语言符号:从本质上看,语言也是一种符号,也有形式和意义两个方面,具有符号的一切特点。     语言符号又不同于一般符号。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认识理解,首先,语言符号是声音和意义的结合体,是说的和听的;其次,一般符号的构成比较简单,而语言符号却是非常复杂的,可分不同的层级;再次,一般符号由于构造简单,因而只能表达有限的内容,而且这种内容是简单而固定的,语言符号则可以表达丰富多彩的意义;最后,语言符号具有以少驭多的生成机制,具有生成新的结构的能力,一般符号表达的意义是固定的,因而不能生成新的意义。 2.语言符号的特点:语言符号具有任意性和线条性的特点。 

      (1)所谓任意性,是指语言的声音形式和意义内容之间的联系是任意的,由社会约定俗成的,没有必然的、本质的联系。什么样的声音表达什么样的意义,什么样的意义由什么样的声音表达,是由社会全体成员共同约定并共同遵守的。荀子说的约定俗成,反映了人们对语言音义关系的正确认识,说明了音义联系的社会性,说明了语言实际上就是一种社会约定的符号,反映了音义联系的实质。为什么人类会有这样多形形色色的语言?这也只能从语言符号的声音和意义联系的任意性角度来解释。 (2)语言符号的任意性特点具体表现:要求结合人类不同的语言的种种现象来认识,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语言符号的音义的结合是任意性的,由社会约定俗成的,即什么样的语音形式表达什么样的意义内容,什么样的意义内容用什么样的语音形式表现是任意的;第二,不同语言有不同的音义联系,音义结合具有不同的特点,如:人、刀、树、水、路、妻子、太阳、月亮……第三,同样的语音形式,在不同的语言中表示不同的意义,不同语言音义联系不对等,如long,如英语uncle,等于汉语的叔、伯、舅、姨父、姑父,aunt等于婶婶、舅妈、姑姑、姨妈;第四,同一语言的音义关系也有任意性,如方言。人类之所以有多达5500多种语言,根本原因就在于语言音义联系的任意性。 (3)所谓线条性,是指语言符号在交际使用过程中,其声音形式只能一个一个一次出现,一个音素或一个音节发出来才能紧接着发出另一个音素或音节,形成线条,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延伸,在时间的线条上绵延,不能同时在空间范围内展开。第二节  语言符号的系统性一、     语言的层级体系 语言中的各种单位相互间紧密联系,彼此依存,组成一个系统。语言可以分为不同的层级单位,如语素、词、词组、句子,语言系统就是由音位、语素、词、词组、句子等结构单位组成的一种层级体系。低一级的层级单位组成高一级的层级单位,最后组成语言这个复杂的系统。语言的底层是音位,上层是音义结合的符号与符号的序列。上层又分为三级,第一级是语素,第二级是词,第三级是句子。     语言结构就是由音位层和音义结合的符号序列层构成的装置,我们称之为语言结构的二层性。无论是底层还是上层,我们都能看到,语言结构二层性的核心实际上是以少驭多,以较少的单位组成上一层较多的单位,如语言结构上层的三级在数量上就是增量翻番,由下一级组成上一级,数量成倍扩大。例如汉语,音位层只有30来个,它们可以组成数千个语素,语素又可以组成数十万条词,词又组成无穷无尽的句子。     语言就是各个单位在不同的层和级上构成的一个层级装置。在这个层级装置中,各个层级呈现出这样的特点,那就是层次的单位数量逐层增多,从有限到无穷。最底层的音位系统,一般只有几十个,它们为语言符号准备了形式的部分,音位组合与意义联系构成数千个语素,语素组合构成数万个词,数万个词再组成无数的句子。在这些组合中,从音位到语素是最关键的,因为音位还只是形式,结合成语素后与意义联系起来,从而产生了质的飞跃。 二、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 1.组合关系:就是两个同一性质的结构单位(例如音位与音位、词与词等等),按照线性的顺序组合起来的关系。所以组合关系直接体现了语言的结构规则要求,并非是任意两个词就能构成组合关系。 2.聚合关系:在语言的组合结构的某一个位置上能够互相替换的几个具有相同作用的符号之间的关系就是聚合关系。聚合关系其实就是具有相同功能特点的一群符号之间的关系,由于它们的功能相同,所以在同一结构中可以互相替换,替换后虽然具体内容有所改变,但功能与结构关系没有变化。     语言的组合关系说明了语言结构的规则,语言的聚合关系说明了替换规则。组合规则使得语言符号的结构呈现出有序性,聚合规则为句子的生成提供了无数的可能,大大地简化了语言系统。聚合关系的实质是结构单位在同一组合位置上的替换关系,词的聚合关系为人们使用语言,生成句子提供了无数的选择可能。我们运用聚合关系,可以很容易造出许多句子。如果语言中只有组合而没有聚合,没有可替换的同类,每一个句子都必须是新的组合关系,一个句子就要一条规则,那么语法规则将多得不计其数,难以掌握,所以聚合规则为我们掌握语言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条件。第三章   语音本章的复习要注意三大要点:国际音标、元音和辅音、音位   主要名词概念:语音、音素、音位、音节、元音、辅音、音标、语音四要素、发音部位、发音方法、音位变体、自用变体、条件变体、区别特征、语流音变    

      第一节  语音的基础知识一、 什么是语音   语音是代表语言的声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是由人体发音器官发出来的代表一定意义的声音。任何符号的构成都必须具有一定的物质形式,以一定的物质材料为载体,这样与意义统一于一体,才能构成完整的符号。语音就是语言的符号形式。 二、 语音的四要素:音质、音高、音重和音长。 三、人类的发音器官     人类的发音器官由三大部分构成,即动力部分、发音体、共鸣腔。三部分在发音时协同发挥作用。 四、音素和音标    1.音素:音素是语音的最小单位,它是人类语言从音质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语音单位。每个音素都有不同的音质,我们在发音时,发音器官稍微有所改变,就发出了不同的音素。     2.国际音标:世界上最通行的音标是国际音标,要求掌握常用的国际音标的书写及认读,期末复习重点注意汉语拼音方案中的符号同国际音标符号的区别,不能混淆。汉语拼音和国际音标差别较大,例如辅音,只有f.s.n.l.m五个相同,元音只有i.u.a相同。要求掌握严式国际音标,因为后面讲互补、讲音位变体必须使用严式音标来表述,所以给汉字注音也要求用严式音标。第二节   元音和辅音的发音一、     元音的发音 元音的音色是由舌位的前后、舌位的高低、圆唇与否三个方面决定的。舌位是指发元音时舌头隆起部分在口腔中所处的位置。前,指舌的前部隆起;后,指舌的后部隆起;高,指舌位隆起点距离上腭的位置,口腔开口度越小,隆起点离上腭越近,舌位就越高;低:口腔开口度大,隆起点离上腭越远,舌位就越低;如i.e.a的相同点是舌位前,不同点是舌位高低不同。嘴唇的圆展,指发元音时双唇是拢圆还是自然展开。不同元音的音色就是上述三个方面协同作用形成的。重点掌握8个基本元音的发音和汉语普通话中所有的元音如y.-i.-i.e等,这样既可以弄清楚不同元音之间的差别,又可以为学习其它元音打下基础。  二、辅音     辅音的发音特点可从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两个方面来认识。  1.发音部位:发辅音时,气流通过口腔受到阻碍的部位就是发音部位。肺部呼出的气流总要在口腔的某个部位受到阻碍,气流受阻的部位就是发音部位。例如发辅音[p],双唇闭合阻挡气流,发[k]时,舌后部抬起,与软腭接触形成阻碍。人类语言所能构成阻碍的部位约有十余种,汉语普通话有六种发音部位,从前往后依次是双唇、唇齿、舌尖前、舌尖后、舌面前、舌面后。  2.发音方法:发音方法就是发音时形成阻碍和解除阻碍的方式。发音部位相同,发音方法不同,也能形成不同的音素。辅音的发音方法主要有塞音、擦音、塞擦音、鼻音、边音、颤音、闪音,汉语普通话有前五种发音方法。此外,根据发音时声带是否振动,辅音还分清音和浊音两类,根据发音时呼出的气流的强弱把辅音分为送气音和不送气音两类,一般也把这两种方式归入发音方法来认识。 第三节   音位 一、什么是音位    音位是某一语言中能区分词的语音形式的最小语音结构单位,也就是说,音位具有区别意义的作用。音位是从语音的社会属性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语音单位,而且音位总是属于一定语言的,离开了特定的语言,研究音位就没有了意义。  二、音位的对立和互补  1.对立:所谓对立,是指两个或几个音素如果出现在相同的语音环境中,相互替换后会产生意义上的差别,即改变了原来音节所表示的意义,那么这里互相替换的几个音素,就是一种对立关系,它们不能划为一个音位,而要看作是不同的音位。对立是鉴别一个音素能否成为一个音位的最根本的原则,是划分音位的主要根据。  2.互补:所谓互补,是指几个音素不能出现在相同的语音环境中,它们的出现环境各有分工,我出现在甲处,你出现在乙处,他出现在丙处,各守一个地方,出现的环境相互补充,彼此处于互补关系之中。处于互补关系中的几个音素,每个音素都不是独立的音位,它们可以共同归纳为一个音位,因为它们之间没有对立关系,不能构成对立,互相可以替换,在相同的语音环境中替换以后不影响一个音节所代表的意义。  三、音位变体      音位变体就是同一个音位的不同的变异形式,是音位在特定语音环境中的具体体现或具体代表。如bi.zi.zhi中的i。一个音位在不同的语音环境中有不同的发音特点,表现为不同的音素,它们出现的场合不同,是一种互补的关系,互相替换后不影响意义,属于同一个音位的各个音素,就是这个音位的变体。音位出现在某个语音环境中,总是以具体的变体形式存在着,“音位”只是一个抽象的笼统的概念,只有在具体语境中才能看到它的真实面貌。音位是一般的,变体是特殊的个别的,一般总是要通过个别表现出来,这就是音位与音位变体的关系。  音位分条件变体和自由变体两种。      一般掌握:音质音位和非音质音位(由音高、音重、音长等形成的音位) 

     第四节   音位的聚合重点掌握 音位的区别特征:可结合元音和辅音的发音特点来理解认识。      音位的区别特征就是能够区别音位的语音特征,这个语音特征就是音位的区别特征,一个音位实际上是若干个区别特征的总和。要求掌握常见音位之间的区别特征,并能结合具体的音位进行分析比较。  一般掌握:聚合群。 第五节  音位的组合 重点掌握  音节:音节是语音中最自然的结构单位,是音位和音位组合起来构成的最小的语音结构单位。在由音位的组合构成的结构中最重要的就是音节。汉语音节通常可以分为声母、韵母、声调三部分,其中韵母又分韵头、韵腹、韵尾三部分,根据韵母第一个元音的情况,一般把韵母分为开口呼、齐齿呼、合口呼、撮口呼四类,合称四呼。声母和韵母是由音质音位构成的,声调由非音质音位中的调位构成。  一般掌握:语流音变 第四章   语   法   第一节  语法和语法单位 一、 什么是语法     语法就是词的构造、变化的规则和用词造句的规则,是语言在其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这种规则是客观存在于一种语言之中,说这种语言的全体成员必须共同遵守  二、语法规则      语法规则主要是指组合规则和聚合规则。      语法的组合规则和聚合规则构成一种语言的语法规则。语法的组合规则是指语法单位一个接一个组合起来的规则,这种规则是现实的,存在于话语之中,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它客观存在,说这种语言的人必须共同遵守,否则就会造成错误的句子,说出谁也听不懂的话来。      语法的聚合规则是指语法单位的归类和变化的规则。几个语法单位(主要指词),互相在同一位置可以替换,替换后结构类型和功能都没有变化,这样的几个语法单位,就形成了一种聚合关系。  三、语法单位      凡是能在组合的某一位置上被替换下来的片段都是语法单位。语素、词、词组和句子是不同结构层面上的语法结构单位。要特别注意语素涉及到的几个概念。 第二节    组合规则 一、语素组合成词的规则  1.单纯词与合成词      单纯词是由一个语素构成的词。构成单纯词的语素都是也只能是词根语素。      合成词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语素构成的词。根据构成合成词的语素的性质,合成词又分复合词和派生词两类:一类是由词根语素按一定规则组合起来的词,叫做复合词;一类是由词根语素和词缀组合构成的词,称为派生词,词缀在词中的位置一般在词首或词的后面。  2.汉语合成词的构造类型:汉语合成词可分复合词和派生词两类。复合词根据内部语素之间的关系可分为五类:并列式、限定式、补充式、支配式、陈述式;派生词根据构词词缀在词中的位置可分前附式和后附式两种,以后附式为最多。  二、词的组合的五种基本类型      根据词与词的语法关系看,最基本的结构类型只有五种,即主谓结构、述宾结构、述补结构、偏正结构、联合结构。  三、 语法意义和语法形式  1.语法意义:语法意义与词汇意义相对而言,是语法单位在组合中所产生的意义。例如“红太阳”是偏正结构,“红”修饰“太阳”,“太阳红”是主谓结构,“红”陈述“太阳”怎么样,这里的修饰与陈述,就是语法意义。  2.语法形式:语法形式相对于语法意义而言,是表达语法意义的外部形式标志,也就是说,语法意义在语言中的外部表现就是语法形式。语法意义和语法形式的关系是形式和内容之间的关系,语法形式表现语法意义,语法意义必须通过语法形式才能具体表现出来,二者以对方为存在条件。  3.语法手段:语法手段是对语法形式的进一步概括归类,它是根据表达语法意义的同一性质的语法形式所概括出来的类别。常见的语法手段主要有选词、词序、虚词、词形变化。词序和虚词是汉语表示语法意义的重要手段,如“红太阳”和“太阳红”,词序不同,语法意义不同。  四、 组合的层次性     组合的层次性:语言中的句子,无论结构有多复杂,用了多少个词,它们的组合都是有规律可寻的,而不是杂乱无章的。词组成句子,不外乎主谓、述宾、述补、偏正、联合这几种结构类型,简单的句子,用一两种结构类型,复杂的句子,用多种结构类型。句子就是各种结构类型层层组合起来的,具有层次性。句子的每一个层次都是由两个次一层次的单位组合起来的,这些组成更大单位的两个组成成分叫直接成分。      分析词组或句子的结构层次的方法,一般使用直接成分分析法。这是一整套切分语言单位的理论和方法,它按照语言组合的次序,层层切分,逐层分析语言结构的内部层次,把每一层次上的两个直接成分切分出来。复杂词组的直接成分,有的还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结构,还要继续往下分析,直到所有的直接成分都是词为止。      

      如果谓语动词前面有修饰语,后面有宾语,例如“必须学习英语”这个词组,怎么划分层次呢?是先划为偏正还是先划为述宾呢?根据中央电大编辑部发的复习指导,这种情况先划为偏正还是述宾都可以,不过我们提倡先划为偏正,然后再划为述宾,前面如果有多个不是并列性质的修饰成分,要分别在不同层次划分出去。      如果词组是个歧义词组,就要通过分析把不同的意思显示出来。例如“咬死了猎人的狗”、热爱人民的好总理、热爱人民的解放军等。  一般掌握:组合的递归性:语法基本结构类型可以层层嵌套,扩展,就是结构规则有递归性。掌握语法结构的递归性,可以套用有限的规则造出许许多多的结构复杂的句子来。如“他拍的电影我知道人人都喜欢看”这个句子先后在不同的层面上使用了四次主谓结构。 第三节   聚合规则 一、词类  词类是按照词在结构中所起的作用,即句法功能分出来的类。把语言中具有相同功能的词聚合在一起,归为一类,并给以一个名称,这样从语法角度划分出来的词的类别就是词类。例如“书”可以作宾语,是名词,“打”可以作谓语,是动词。相同词类语法功能都近似,可以替换而不会改变语言的结构特点。所以词类实际上是一个范围比较广的聚合群,同一词类的词都具有聚合关系。例如表示事物观念名称的词,我们叫它为名词,名词经常充当主语和宾语,汉语中如此,英语中也是如此。  二、形态      形态是指词与词组合时词的形式上发生的变化,是表达语法意义的重要手段。在有形态变化的语言中,词的形态变化是词的组合结构关系所要求的,可以表示多方面的语法意义,比如英语的名词,在具体的句子中必须表明是单数还是复数,否则就不能进入组合结构。这样就对词形变化提出了要求,非变不可。词形变化是个广义的概念,主要有附加词尾、内部屈折、异根几个方面。  三、语法范畴      语法范畴就是语法意义的归类,是对语法意义的类别的概括,是由词的变化形式所表示的语法意义方面的聚合。比如英语形容词bad(坏的)的语法意义是原级,worse的语法意义是比较级,worst的语法意义是最高级,把这三个级的意义概括为一类,叫做“级”,这里的级就是语法范畴,是对形容词几种级的语法意义的概括性称呼。所以语法范畴和语法意义具有上下义关系,语法意义隶属于语法范畴。      每一种语法范畴都具有以下一些共同特点:第一,有共同的意义领域,如单数和复数都是数;第二,同一语法范畴中的各个变化形式是互相对立的、排斥的;第三,同一语法范畴中的各个项所表示的意义不仅取决与它本身,而且也取决于它和其它项之间的相互制约的关系。      常见的语法范畴有性、数、格、体、时、态、人称、级等。语法范畴内容要求掌握基本概念和每一类包含的基本类别,而且能够结合具体的句子分析。 第四节    变  换 一、     变换和句法同义  二、变换和句法多义 第五节   语言的结构类型和普遍特征 语法的结构类型:根据语法结构特点,一般把世界上的语言分为孤立语、黏着语、屈折语和复综语四类。汉语属于孤立语,主要特点是缺少词形变化,但是词序很严格,不能随便更动,除了词序,虚词也非常重要,常用来表示词与词之间的语法关系。英语、俄语属于屈折语。 第五章    词   义 本章要特别注意的问题是基本词汇、词义的特点、词义的聚合。      主要名词概念:词汇、基本词汇、词义、理性意义、附加色彩、同义词、反义词               

      第一节   词汇和词义  一、基本词汇      基本词:基本词汇是一种语言的词汇的核心部分,具有全民常用、稳固、有构词能力的特点。基本词是词汇中的核心,构成语言的基础,是一种语言的词汇中最常用的那部分词。      基本词具有三个显著的特点:第一,全民常用,即基本词的使用十分普遍,具有全民性,而且不分地域,不分阶层、阶级、男女老幼,全民普遍使用,这是所有基本词汇都具有的特点。第二,稳固性,基本词是处于相对稳定状态的,基本词所代表的事物概念是稳定很少变化的。第三,能产性,基本词具有非常强的构成新词的能力,一些常用的基本词,往往能同别的成分一起构成数十、数百个词有些基本词汇不具备构词能力,如语气词、介词等虚词,但他们具有全民常用性,所以仍然是基本词。      基本词的三个特点是相辅相成的,它们互相联系,互相影响。它的普遍性、全民性特点,就必然要求基本词保持相对稳定性。基本词具备了全民性与稳定性特点,人们在构造新词时自然又把它作为首先材料,因为用人们熟悉的基本词来构成新词,更容易得到承认,推广开来。这样一来,基本词又具有了能产性特点;而基本词的能产性特征又反过来进一步强化了其全民性、稳定性特点。这样三个方面互相影响的结果,使得基本词在语汇系统中的重要性更为突出。  二、词义的概括性      词义就是一个词所代表的意义,它是以一定的语音形式固定下来的人们对某一客观事物、现象的本质特征的概括反映和对现实现象的主观评价。      词义是对现实现象的概括反映,它不是反映个别的具体事物的特征,而是反映同类事物现象的共同特征,概括性是词义的一个重要的特点。例如“苹果”这个词的意义,就概括了世界上所有的色彩、形状、味道等的苹果的共同特征。词义的概括性特点具体表现在一般性、模糊性、全民性三个方面。  二、词义的类型      词义可分理性意义和附加色彩意义。理性意义是词义中体现人们对词所指称的客观事物的理性认识的那部分内容,词义来源于客观现实,是人们对现实现象的反映,即使是像反映现实社会中并不存在的“地狱”、“鬼魂”、“玉帝”等词,其意义的产生也有客观基础,是人们对现实现象的一种歪曲的反映。词义中这种反映客观现实现象的部分就是理性意义。     

       附加色彩是词义中词的理性意义以外的表示人们的主观态度和评价的意义。主要分感情色彩意义和语体色彩意义,前者人对词所指称的客观事物的主观评价态度,主要有褒义和贬义两个方面,例如“牺牲”表示褒义,“完蛋”表示贬义,“死亡”表示中性的意义,不分褒贬;语体色彩意义指词经常出现在特定的场合所形成的风格色彩,主要可分口语和书面语,比如“老婆”、“妻子”多用于口语,显得随意自然,“夫人”用于书面语,显得庄重文雅。理解词义,除了要掌握理性意义外,也要注意附加色彩意义,这样才能正确使用。 第二节     词义的聚合 一、     多义词  一个词有多项意义,这些意义互有联系。多义词中最初产生的那项意义叫本义,在本义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意义叫派生义。多义词多项意义的地位是不平等的,有的义项使用比较多,在一个词中占中心地位,那么这项意义就是中心意义,或说主要意义。  一个词在最初总是单义的,在使用中,与之有关的意义也用它来表达,它就变成了多义词。词义的派生是有现实基础的,派生义和派生它的那个意义所指的事物的某一方面特征有联系,于是就共用一个词表达,原来的词就派生出了新的意义。多义词的使用不影响意义的理解,因为在具体的句子中,由于上下文的限制,多义词就只有一种与之相适应的意义,其它的意义就排除在外了。如“他笑了”,“他笑我”。但使用不当可能造成歧义,如“箱子没有锁”。      词义派生的途径是引申,可分隐喻和换喻两种方式。  二、同义词      同义词是几个意义相同或相近(基本相同)的一组词。同义词的意义差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词义的所指范围有大小之分,程度上有轻重之别,如“事情-事故”、“批评-批评”。第二,附加色彩意义不同,或感情色彩不同,有褒贬之分,如“团结-勾结”、“成果-后果”;或者语体色彩不同,有书面语与口语的分别,如“父亲-爸爸”、“聊天-谈话”。第三,搭配功能不同,如“发扬”与“风格、作风”搭配,“发挥”与“作用、优势”搭配。  一般掌握:单义词、反义词、义素、义场。 第六章  文字和书面语 重点认识文字的作用、文字和书面语。  主要名词概念:文字、拼音文字、意音文字、形声字、音位文字     第一节    文字和语言 一、文字及其作用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具有重要作用,它突破了有声语言的时间和空间局限性,对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影响。文字是语言最重要的辅助**际工具。  二、文字与语言的关系     文字从本质上看也是一种符号,它是记录语言的符号,这是文字的主要功能。文字具有字形、字音、字义三个要素,这三个要素在所有文字体系中都是不可缺少的。无论是拼音文字还是意音文字,都既有一定的形式,又有通过这种形式所记录的音和义,三者缺一不可。  三、汉字与汉语的关系      汉字与汉语的特点是相适应的。汉语语素以单音节为主要形式,一个语素用一个音节表示,虽然一个音节不是固定地表示某个语素,还有许多同音语素,但语素的单音节形式确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汉字也是记录音节的,一个字独立地表示一个音节(但与音节不是对应关系),也正好记录一个语素,与汉语语素的特点相适应。同时,由于汉字与语素基本上对应,而不固定地与某个音节挂钩,所以正好适应了汉语方言分歧的特点,使得汉字具有了超方言的特性。 第二节   文字的起源、发展和改革 一、文字的起源    文字起源于记事的图画,在此以前,古人曾经借助实物记事。原始文字和科学的文字体系。  二、文字的发展  1. 从造字方法看,文字的发展大体上可以分表意、表意兼表音、表音三个阶段,从表意到表音是造字法发展的趋势。但无论是那种文字体系,都是记录语言的,包括语音和意义。不能认为拼音文字记录语音,表意文字记录意义。  2. 几种重要的字母:字母是拼音文字的最小书写单位。目前世界上表音文字所采用的字母体系多种多样,主要有腓尼基字母、希腊字母、拉丁字母、斯拉夫字母、阿拉伯字母、梵文字母等。  3.注意几个概念: 意音文字:用表意和表音两种方法结合起来所创造的文字体系,字体结构中既有表示字义的成分,又有表示字音的成分。汉字就是现行文字中的一种比较典型的意音文字,如“鹅”,左边表音,右边表意,“松”,右边表意,左边表音。      形声字:运用表意和表音两种方法创造出来的汉字。如“湖”、“蝗”。      拼音文字:用字母记录语言中的音节或音位的文字,文字体系比较简明,一个字的拼写反映出语言中的一个符号的读音。例如英文,用26个拉丁字母记录语言。      音位文字:是表音文字的一种,它用字母记录语言中的音位,是文字体系中最简明、最方便的文字。例如法文、英文就是。 第三节    书面语 一、口语和书面语  1. 口语和书面语及其特点:口语和书面语由于长期使用上的分工,形成了不同的特点。  2. 口语和书面语的关系:书面语是在口语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口语的加工形式,比较严谨规范。口语是第一性的,书面语是第二性的,书面语的变化要服从口语的变化发展。  3. 汉字与汉语的关系的特点对汉语书面语的影响。  二、书面语的保守性及其改革:书面语与口语脱节的原因。 第七章  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本章重点认识语言发展的原因和特点。    主要名词概念:渐变性、不平衡性、社会方言、地域方言、亲属语言、共同语、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第一节   语言发展的原因和特点 一、语言发展变化的原因  1.社会的发展是语言发展的基本条件     社会发展是语言发展变化的首要原因。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其发展变化必然要受到社会发展变化的影响。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社会成员之间相互联系的纽带,和思维的工具,必须适应因社会的发展而产生的新的交际需要,与社会的发展保持一致,因此必然要发生变化,社会的任何变化都会在语言中反映出来。社会的分化、统一、接触直接影响语言。本问题有助于深入理解语言是社会现象。  2.语言系统中各种因素的相互影响与语言的发展  二、语言发展的特点      渐变性和不平衡性是语言发展的两个最重要的特点。关于这两个特点,要从语言的社会功能、语言与社会的密切联系角度来认识深入认识。  1.渐变性:渐变性是语言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指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变化,但语言不像社会变革那样产生突变,而是逐渐发展变化的,具有相对稳定性。  2.不平衡性:第一,语言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发展不平衡,发展速度不一样,有的快,有的慢,其中词汇变化最快,语音和语法发展比较慢;第二,语言在不同的地域的发展速度和发展方向也不一样,同一种语言现象,在有的地区变化,在有的地区不发生变化,有的地区是另一种变化,其结果是形成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 第二节   语言的分化 一、社会方言  二、地域方言  1. 地域方言是全民语言在不同地域的分支,是语言发展不平衡性在地域上的反映。  2. 汉语的七大方言:汉语方言主要可分北方方言、无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粤方言、闽方言七种,对各方言的基本情况要了解。  一般掌握:一、语言分化的原因。二、亲属语言和语言的谱系分类。 第八章   语言的接触 本章要注意语言成分的借用吸收和语言的融合。     主要名词概念:借词、意译词、语言的融合、双语现象、洋泾浜、混合语                  

       第一节 语言成分的借用和吸收      借词:借词也叫做外来词,它的语音形式和意义都是借自外民族语言的词。例如“芭蕾”、“吉它”、“沙发”、“卡片”、“卡车”、“卡通”、“巧克力”、“迪斯科”。借词不同于意译词和仿译词,它的音和义都借自外语的词。意译词是运用本族语言的构词材料和规则构成的新词,把外语中的某个意义移植进来。借词是外来词,意译词不是外来词。从结构看,语言符号是由声音和意义两个要素构成的,借词的音和义都借自外语,是外来词,意译词的构成材料和规则都是本民族的,只吸收了意义,没有吸收形式,故不是外来词。汉语借词主要有音译、音译加意译、半音译半意译等等。 第二节   语言的融合 语言融合的过程:融合一般是一种语言代替另一种语言,成为全社会的交际工具,这主要是由说该语言的民族的经济和文化的优势条件决定的,政治上的优势(盏统治地位)不是决定因素。语言融合过程一般是,先出现双语现象,最后完成语言的统一。      双语现象指不同民族的杂居地区,一个民族或其中的多数人能同时讲两种不同语言的现象。是两种语言斗争的相持阶段,可能很短,也可能很长。双语现象的发展有两种结果:如果两个民族向融合的方向发展,相互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其中一个民族就会放弃自己的语言,完成语言的融合;如果两个民族向分离的方向发展,那么它们就继续各说自己的语言,语言各自独立,最后也不融合  一般掌握:语言系统的排挤和替代、语言融合的原因、自愿融合和被迫融合。 第三节    语言接触的一些特殊形式 洋泾浜和混合语的区别。

【篇二】语言学纲要读书笔记

认知语言学王寅读书笔记

第一、二章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基础

1.        认知语言学是解释性的。

2.        语言是认知的高级阶段。

3.        一元论,经验论,体验,与环境的交互而产生认知,非先天。

4.        认知语义观继承“意义是抽象的”,摈弃“镜像反应”,强调认知加工。

5.        两代认知科学比较

第一代:乔姆斯基天赋论,语言来自遗传,独立于人脑。客观主义,二元论。

心理学基础:用计算机研究心智语言,信息加工处理。

语言观:天赋观,自治观。句法是心智的生成部分,和语义无关。符号与意义是任意的。

第二代:心智后天发展习得,体验哲学概念基于身体,隐喻思维。

心理学基础:否定信息加工,接受了结构论,互动论,连通论(神经元,权重和关联)。智力成长:适应(同化+顺化)+组织。平衡-不平衡-平衡。

语言观:体验论,互动论。句法由语义决定。语言非先天。象似性。

6.         The meaning of a word is an accumulation of former applications of a word to refer to specific things meant.一个词的意义就是其先前指称特定事物用法的积累。因此一个词会有许多不同的可能用法,这些用法就形成了一个“义域”area of meaning。只能通过情景理解。而情景就像光圈聚焦,只突出一个意义,其他淡去。

 

第三、四章范畴化与原型范畴理论

一.范畴与范畴化

1.范畴,概念,意义(三位一体)

范畴:人们在互动体验的基础上对客观事物普遍本质在思维上的概括反应,是由一些通常聚集在一起的属性所构成的“完型”概念构成的。

概念:人类的认知基于体验,始于范畴化,先获得范畴,形成概念,概念体系是根据范畴组织起来的,因此范畴化是范畴和概念形成的基础,范畴和概念是范畴化的结果。概念是理性认识的基本形式之一,是思维形式的最基本单位。范畴的形成过程,实际上就是概念(意义)形成的过程。

意义:与概念通用。

PS.语义:概念(意义)在语言层面上的反映。

2.范畴化:使得同一范畴内部诸成员的相似性最大化,不同范畴的相似性最小化。

 

二.经典范畴理论和原型范畴理论

1.经典the classical theory of categories/ logical view of categorization

范畴用特征束(the cluster/ checklist of features)或者一组充要条件(a set of necessary and sufficient conditions)来定义。范畴边界是明确的,没有模糊性,两分法(all-or-nothing membership);范畴成员隶属于集合的程度是相等的,没有核心和边缘之分。先验的猜想(a priori speculation)。

2.原型the prototype theory

人类不能完全客观地认识世界,隶属于同一范畴的各成员不存在共享所有特征的现象,充要条件不能很好说明,这些成员只具有家族相似性(family resemblances),地位不平等,范畴边界模糊。

代表人物:维特根斯坦(家族相似性AB,BC,CD,DE…;game),Berlin & Kay(颜色词),Labov(vase, mug, bowl, cup),Rosch (prototype,成员隶属度级别,非对称性Asymmetries), Lakeoff (women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 ICM理想化认知模型),Taylor (和lakeoff认为语言也有原型效应,可进行范畴化)

 

三.“何谓原型prototype”的两种观点:

1具体的典型代表

Prototypical exemplar/ focal exemplar/ typical member,基本层次范畴的代表,具有最大的家族相似性。

维特根斯坦:当人们掌握原型后,就可以以此为出发点,根据家族相似性的原则类推到其他实例中,从而了解到范畴的全部所指。因此范畴是围绕原型这个参照点建立起来的。

2.抽象图示表征schematic representation/属性集合

原型是范畴的平均属性和集中趋势,是对范畴进行抽象的图示表征。

如此,人们就可能有两种基本的范畴化方法:依据原型代表进行范畴化,依据图像表征进行范畴化。

Langacker:儿童先通过原型识别范畴术语,找出共性建立低层次图示表征,当遇到新的属性,就再建立更高层次的图示(图示也起到了原型的效果)。两种方法都有可能,以前者为基础。

 

四.经典范畴与原型范畴理论的区别

 

五.范畴化的基本层次

基本层次结构可用格式塔感知、心智意象、动觉运动来描写。(gestalt perception, mental imagery, motor movements)

在基本层次上,人们对真实世界的分类分得最为精确,这一层次与同一范畴的其他成员共享的属性最多,与其他范畴的成员共享属性最少,也最接近客观自然的分类。

特点:经验感觉上的完整性,心里认识上的易辨性,地位等级的优先性,行为反应的一致性(功能),语言交际的常用性,相关线索的有效性,知识和思维的组织性。

 

六.范畴化的上义层和下义层

 

七.范畴层次与词语表达

对不同范畴概念在构词功能上的认识差异导致——

汉语:更注重意念范畴,定中构词法(偏正),用基本层次词作义类标记,缺乏词性后缀。

英语:更注重词性语法范畴,广泛使用后缀。

我认为,汉语的偏旁部首既是基本范畴,以象形性更加直观地代表。Eg,松柏杨柳

 

第五章意象图示

一.意象图示的形成及特征

1.现实—互动体验—意象图示—范畴—概念—意义—语言

2.几个基本定义:

递进关系:感觉--知觉--表象--意象图示

感觉:感官对事物个别属性在头脑中的反映。Eg.黄、甜、梨形

知觉:……………各种属性……总体反映。Eg.黄+甜+梨形+..=对“梨子”的感觉总和印象。

表象(mental image心智图像/心象):感觉与心智的心智表征。在无具体事物存在与现场的情况下,仍能通过想象唤起该事物的意象。

图示:常规性认知结构。

意象图示:比心象更抽象。人类与客观世界进行互动体验过程中反复出现的常规性样式,起意象性抽象结构的功能。是最重要的语义结构。J&L认为,意象图示是一种神经结构,位于感知动觉系统中。

3.基本的意象图示包括:容器、路径、连接、力量、运动、平衡、对称、上下、前后、部分整体、中央边缘。

基本的意象图示—认知模型CM—多个CM构成理想认知模型ICM—范畴化—范畴、概念、意义(三位一体)

 

二.动觉意象图示与形式空间假设

1.意象图示具有动觉特征和基本逻辑。动觉意象图示是一种主要的意象图示,与空间概念相连。

主要有六类:容器图示container schema,部分-整体图示part-whole,连接图示link,中心-边缘图示center-periphery,始源-路径-目的地图示source-path-destination,其他图示other。

2.形式空间化假设spatialization of form hypothesis SFH

内容:概念结构是从物理空间到概念空间的隐喻映射结果。意象图示主要以空间关系为基础,再通过隐喻等方式扩展到其他认知域。

三.意象图示与句法构造

Lakoff:人类在对空间各种关系认识的基础上形成了意象图示化的空间概念结构,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语法。

Langacker:现实体验形成概念化了的典型事件模型,然后形成句法。

Turner:句法来自故事结构(story structure)。

 

 第六章认知模型理论

一.基本概念CM&ICM

1.         CM认知模型(cognitive model)是一种相对定型的心智结构,是组织和表征知识的模式,由概念及概念间相对固定的联系构成。

2.         ICM理想化认知模型(idealized cognitive model)是指特定文化背景中说话人对某领域中的经验和知识所做出的抽象的,统一的,理想化的理解,由许多CM集合而成,具有完型整体性。

3.         CM可分为:基本CM(时间,空间,颜色,温度,感知,活动,情感…)和复杂CM(结构性结合,完型性结合)。

4.         ICM=CM1+CM2+…CMn

5.         ICM分为四大类:命题模型,意象图示模型,隐喻模型,转喻模型。前两个,模型解释了ICM的内容和基础,后两个是ICM的扩展机制。

      区分原型prototype与常规stereotype:前者是指实际的人或物,后者是一种抽象说明,是典型的属性表;前者指某一范围内特定的某人或某物,后者表明某一可能的范围。

       ICM≈抽象域

      CM≈认知域domain≈辖域≈框架frame≈图示schema≈常规关系steretype

      框架是与以特定意义相关的知识网络,常指客观性的命题意义,但忽略了人的主观因素,只是ICM的一种。框架包括静态性和动态性事件,后者主要由脚本来描写。

      脚本script,是框架的一种,包括:情景脚本,角色脚本,工具脚本。

 

 

二.心智空间和融合理论

心智空间mental space是人们谈话或听话时建立的临时域。是人们为达到当下理解和行动的目的而构建的,是通过框架和认知模型所形成的结构。主要在短期记忆中工作,形成确定的心智空间后就被储存于长期记忆中,需要时可提取到短期记忆中进行概念整合。

概念融合/整合理论conceptual blending theory/ conceptual integration theory。涉及四个空间:两个输入空间input space,一个类属空间generic space,一个融合空间blended space。解释了产生的新生意义,可解释隐喻。

 

 

三.ICM和语义理解

ICM与真实客观世界是有差异的。原型效应正是来自于此。ICM是由许多CM组成的原型,而删除修改或突显某一个或一些模型,就会得到这个范畴的非原型。

某一表达涉及的CM越多,就越靠近原型概念范畴,处理越容易。

 

 

四.ICM与转喻

转喻一般发生在同一个ICM或ECM中,可用其中的组成要素互代,或组成要素与整体之间互代。

社会常规概念social stereotype是有意识的,有文化期望值的;典型成员是无意识的,自动化的。两种理解范畴的模型:原型模型,常规模型。两者结合可产生复合原型结构a structure with a composite prototype。

 

 

第七章事件域认知模型

1.背景:Langacker弹子球模型和舞台模型,Talmy力量动态模型,Lakoff将动态意象图示分为六种,并建立SFH(spatialization of form hypothesis),Schank & Abelson脚本理论。

2..王寅事件域认知模型ECM (event-domain cognitive model)

 

 

                          Event事件域

 

 

          Action行为                        Being事体

 

 

A1,A2,…….An 子行为/子动作    B1,B2,………Bn 子实体/子概念

 

 

D1…Dn                                     C1…Cn

 

 

注:C,D是典型的特征性或分类性信息。C可以是动作的结果,修饰名词事体的成分,句法上一般作定语。D反应动作的方式、状态和类型,语法上表现为动词的曲折变化,或修饰谓语的副词成分做状语。

3.理据:儿童习得母语的规律。

4.优点:兼顾线性层级性分析,同时适用于动静场景,可解释概念结构和句法构造的成因,具有认知上统一的解释性。

5.强调转喻metonymy是认识事物的一种基本认知方式。

转喻:词语和实际事物之间存在部分与整体的转喻关系,而且语句表达与实际场景之间也存在部分与整体的转喻关系。转喻基于对各种事件域的体验认知基础上形成的。

 

 

第八章认知语义学

一、语义研究简史

1.指称论:直接将语义与所指对象联系。

2.观念论:Frege现代语义理论开创者。语言符号—sense观念—客观外界,强调观念是中介;但认为指称关系是客观独立于心智的,忽略了主观因素,属客观主义。语义三角理论。区分了系统意义sense和外指意义reference(Sense和语境无关,仅涉及语言成分内部关系意义,是意义的中心;Reference表明词语与语言外部的关系。)

3.实证论,真值论(命题的真值)

4.行为论(心理学革命):Bloomfield意义是刺激-反应过程。Austin,Searle言语行为理论认为,话语意义等同于言语行为的意义。

5.认知论:意义与概念相通,意义对应于范畴,范畴始源于对现实的体验。也就是说意义来源于人类对现实的感知与认识,来源于实践。

二、客观主义语义观与非客观主义语义观

1.客观主义与形式主义

客观主义:镜像反映,符号运算,客观模型。形式符号—集论模型—真实世界。

形式主义:一脉相承,逻辑实证。乔试图揭示自然语言句法结构的数学特征,让形式主义语言学进入新阶段。

认知主义批判:认知具有主观能动性,模糊性(认知遵循经济原则,导致范畴、意义模糊)。

2.客观主义语义学

 

                     认知客观语义学 :  真值对应论(the correspondence theory of truth)

客观语义学                      真值条件论(the theory of truth conditions形式语义学)

                     非认知客观语义学:所指论Plato,Aristotle,维氏前期

 

 

        认知客观语义学(cognitive objectivist semantics):通过sense认知能镜像地反映客观。

        非认知客观语义学(non~):语言无需借助sense可直接对应外界,如所指论。

3.非客观主义语义学:认知语义学

Langacker:一个观察者经验的形成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生物特征和进化史的约束,是种系学phylogenetic和个体发生学ontogenetic的结果。

现实-认知-语言:“现实-认知”强调意义来自对客观外界的体验实践,是物质活动的内化。“认知-语言”意义借助语言符号外化为感性存在物,实现交际。

三、语义外在论与语义内在论

1.语义外在论

指称论,观念论,真值论,内涵论

2.语义内在论

        结构内在论:索绪尔,语义由横组合纵聚合关系中的值共同确定,语义空间是封闭的,与外界无关。

        心智内在论:乔氏,意义存在于心智。

        体验内在论:认知,意义基于体验,并假设在记忆中存储感知的方法与词语的意义是同形的。Meanings are on the embodied basis...The way we store perceptions in our memories has the same form as the meanings of words.

四、认知语义学

1.体验观the embodied view of meaning/ the view of body-based meaning

用身体(包括各种感官),通过互动方式,去体验空间(地点、方向、运动等)。

另:时间的表达是空间的延伸,时间是空间的隐喻。

2.概念化the conceptualization view

语言萌芽于理性并随着理性的成长而成熟起来。

3.互动观the interactionism view

4.百科观the encyclopaedia view

5.原型观the prototype view

6.意象图示观the image schema view

7.隐喻观the metaphor view

一词多义的基础是ICM,主要以意象图示为出发点,通过隐喻和转喻的映射而形成。

8.寓比观the parable view和概念融合观the conceptual blending view

9.象似观the iconicity view

10.认知模型观the cognitive model view

11.联想观,激活观the association view, the activation view

句法构造是扩散式激活的对象,激活的分布可由意象图示结构预测出来。

Economy经济(Fauconnier):语境中的任何语言形式具有激活大量认知构造的潜力。当我们尝试详细阐明后台认知时,极度简洁的语言形式与非常丰富的对应意义构造之间的鲜明悬殊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12.整合观the integration view

第九章认知语法与构造语法

一、背景

CG是在对TG的批判上形成的:

1.理论上:词汇语法是连续体,不可被切分成独立的模块;语言不是自治的,句法语义不可分离;语法语义构造因语言而异。

2.实践上:TG模块论对idiom无法解释,而构造语法始于对idiom的分析。

CG根据三要素对idiom做出分类:词语选用,句法排列,语义解释。提出语义解释是否正常是区分习语非习语的关键要素。

 

二、主要概念

认知语法的主要任务——分析语言如何通过象征单位建构起来的。

1.象征单位:CG的基础

认知语法的三个单位包括音位单位phonological unit,语义单位semantic unit,象征单位symbolic unit。象征单位=音位单位+语义单位,即语言就是象征单位的集合体。词素、词、短语、句子、语篇都是象征单位。

语言具有象征性,语言是对概念化的符号化。

2.构造:CG的核心

构造Construction是形义的配对体form-meaning correspondence,指有两个或以上的象征单位形成的构造。最小的构造就是有两个词素或两个象征单位构成的词。构造也是象征单位,是在语音串和语义串这两个层面上同时进行的整合运作。

没有必要对词法与句法作出区分,因为词法与句法(大于词的结构)是连续体,构造相同。区别仅在于词法主要是由粘着词素构成的,而句法更自由。

Langacker用象征单位和构造这两个概念统一解释语法。

分析语言的最小需要就是语音、语义以及两者之间的连接。

构造的解释力:将语音语义直接相连,把词法句法都作为象征单位统一处理。Taylor象征单位理论是语言理论的最简方案。

3.两种自治观

TG强势自治观Strong autonomy:语法单独构成表征的一个层面,需用一套专门的最简语法元素irreducible grammatical primitives来描写。

认知和功能语言学接受弱势自治观Weak autonomy:语法不能根据意义和其他独立因素作出完全的预测。是连续体不能切分。

 

三、Langacker构造语法理论LCG

1.是构造不是规则。

2.词汇句法连续体。词汇范畴不是事先被确定的,而应参照其出现的构造来描写。

3.规则性类型是构造的一个特例。

4.对“形”的理解:主要是音位结构,还包括其他符号化媒介如书写、姿势等,不包括语法形式。语法或语法形式本身并没有对语义结构进行符号化,而只是包括了语义。

 

 

 

 

第十、十一章认知与语篇(王寅)

一、术语

语篇的连贯性:具有概念上的照应性,命题发展的索引性,语用推理上的顺应性。

衔接与连贯(cohesion & coherence):缺少衔接手段或充满衔接手段,语篇不一定不连贯。语义内容才是决定连贯的必要条件,而不是衔接手段。语篇的连贯是靠心智上的连贯性取得的。

认知世界:人们在体验基础上经过认知加工形成的各种知识,内化储存于心智中,既是人们共享的知识,也可是在当下语言交际中建立起来的知识。

认知世界=ICM(命题模型、意象图式模型、隐喻模型、转喻模型)

+背景知识(具体细则性知识)

ICM与背景知识两者有互动性,界限模糊。

 

二、动态分析

CDS(current discourse space)当前语篇空间Langacker:一个分句对应于一个心智中的视窗,每个心智视窗代表着被观察到的场景和听说双方在特定时刻的行为场景。

三个视窗(语篇框架):负框(对应于输入的CDS),焦点框(正在加工),正框(被加工的焦点信息成为已知信息)

 

三、话题与连贯

参照点原则the reference point principle:要在拥有无数概念的认知世界中确定一个概念,首先要划出一个大致范围,建立一个心智接触,找到一个认知参照点,然后逐步缩小范围,最后确定一个概念。语篇中,起语Initial作为认知参照点。

英语属于主语突显型语言,汉语属于话题thesis突显型语言。话题-述题Thesis-Express,即是IS和VO。ISVO(起主谓宾)是核心句型。

第十二、十三章隐喻认知理论

一、隐喻分类

亚里士多德:以属喻种,以种喻属,以种喻种,彼此类推。

Black:消亡extinct隐喻,潜伏dormant隐喻,活跃active隐喻。

L& J:结构性隐喻structural metaphor(系统性)

      方位性隐喻orientational metaphor(空间概念)

      本体性隐喻ontological metaphor(具体化)——实体物质隐喻,容器隐喻,拟人隐喻

从表现形式分类:显性隐喻(明喻),隐性隐喻(暗喻)。

从派生性角度分类:根隐喻root metaphor,派生隐喻derivative metaphor。前者指概念性隐喻,位于一个概念结构的中心,本体喻体常被视为同一物体,在此基础上派生其他隐喻。根隐喻常已成为一种基本信念,为人所意识不到。

以相似性在认知中的作用分类:以相似性为基础的隐喻,创造相似性的隐喻。

从词类角度分类:名词性,动词性,形容词性,副词性,介词性隐喻。

从语言层面分类:语音,词句,超句,语法隐喻(语法模仿的是自然,其起源部分归于自然)。Halliday区分了词汇隐喻和语法隐喻。其中,语法隐喻分为概念隐喻ideational和人际隐喻interpersonal。概念功能通过及物系统表述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概念隐喻通过结构与现实的差距,用物质过程喻说心理过程,即用一个过程隐喻另一个过程。而人际功能主要通过语气和情态来体现的,人际隐喻是用一种语气表达另一种语气的交际功能,或者用不含情态成分的表达情态意义。

从新奇性角度分类:死隐喻dead metaphor,新奇隐喻novel metaphor。语言经历了“直陈-隐喻-非隐喻化”的发展过程。

从要素共现角度分类:本体、喻体和喻底(解释说明相似性)的排列组合。

 

 

二、隐喻的工作机制及理解过程

1.基本隐喻综合理论(L&J)the integrated theory of primary metaphor:

隐喻起源:二者不区分,并存,跨域联接。

生理基础:并存,即是共同激活两个概念域,激活的两个神经元之间形成永久性横跨神经网络的神经联接。

基本隐喻(原子隐喻):二者区分,

复杂隐喻(分子隐喻):BT概念融合理论(blending theory)的四个空间,主要解释新奇隐喻。

 

 

     2.关于形象思维

左脑语言脑,右脑创新形象思维。西方拼音文字的民族抛弃了许多形象信息,走向了表音文字方向,在形音义三信息中侧重音义的结合,他们的大脑左右分工明确;而中国象形表意文字的民族,信息储存于“形义—形音”程序中,大脑两叶均衡。

第十四、十五章语言符号象似性

一、象似性

定义:语言符号在语音、语形或结构上与所指之间存在映照性相似的现象。强调人类基于对客观外界的感知之上,经过认知加工形成语言(认知学者承认一小部分天赋因素的作用)。

映照性:语言形式与所指意义之间所具有的对应性理据关系。

相似性:相似性包括象似性,象似性以相似性为认知基础。语言形式与所指意义之间的相似性是以某一点或数点的相似为理据基础的,即象似点。

二、象似性与任意性之争

任意性(唯名论、约定论、习惯论):亚里士多德、洛克、卢梭、索绪尔、乔

象似论(唯实论、本质论、自然派):柏拉图、皮尔斯、许国璋、王寅

      弱势象似性理论:语言形式与所指意义之间的关系在本质上是象似的。

      强势象似性理论:讲话者生理和物理的基础是形成语言形式与所指意义之间象似的条件。

卢梭:即便存在某种约定,那也只能是人与自身的心智的约定。

索绪尔:集唯名论大成。能指与所指是任意的,二元符号模式。语言内指性,语言自治。

拉康:佛洛依德的潜意识的结构与语言的结构相似。

注:

映象符:包括听觉上的拟声词,视觉上的形象象似的词形。

拟象符:句法象似性。

成分象似:语言形式与所指意义两层面的成分之间的一一对应象似,一形对一义的现象。语言中不存在绝对的同义。

关系象似:语符间的关系和意义结构间的关系所存在的象似现象,语言结构在某一方面可以直接反映现实或概念结构。

 

 

任意性不能全盘否定,人类的认知存在差异性,句法具有灵活性,语义流有多变性。Haiman:随着语言发展,任意性慢慢潜入语言。原本象似性极高的语言受到扭曲素distortion和腐蚀剂erosion(如:经济性、概括性、关联性、灵活性、丰富性、易操作性等)的影响,有些象似性被削弱、覆盖,直至消失。

对教学的启示:追根溯源,解释现象。若能把外界的关系、人类的经验结构和认知方式与语言形式之间的内在联系描述清楚,便能大大加深语言理解。

象似性原则的语用分析:某话语类型与某特定交际目的之间存在较高的对应性,这就是拟象性话语,可用来解释特定的语用行为。

【篇三】语言学纲要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王力《中国语言学史》

王力先生的《中国语言学史》是一部叙述从先秦时期到解放前期的汉语研究发展的历史。该书以研究对象为线索分类,分为训诂为主的时期;韵书为主的时期;文字、声韵、训诂全面发展的时期;西学东渐时期,这种分类方式虽然与其他的以时间为线索的分类方式不同,但也基本上与之相吻合。

按照王力先生的观点中国语言学史,真正的语言学始于五四运动以后,之前的各种研究均属于语文学研究,或称为语言学的萌芽时期、积淀时期。本书从先秦时期的零星的语文学知识开始叙述到解放以前,应视为广义的“语言学”研究,严格来说,应称为汉语言研究简史。

王力先生对中国语言学史的分期,简单来说可称为“两个阶段,四个时期”第一阶段,从汉代到清代末年,这是封建主义文化的阶段;第二个阶段,从1899年到1949年,这是资本主义文化的阶段,这两个阶段的分期,是以第一部语法着作《马氏文通》的问世。

按照四个时期来说,第一个时期是经学时期,这个时期的特点是以疏解经义为目的,其中重要的着作《说文解字》、《尔雅》。秦汉时期有很多编纂的识字课本,当时国家对语文教育非常重视。直到《说文》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语言学史的一个阶段,童蒙识字课本阶段。汉代崇尚经学,“训诂”由此兴起,但读古书,在学校讲授经书,不能随便乱讲,《汉书·艺文志》又说“古文读应尔雅,故解古今语而可知也”。“读书应尔雅”就是讲解应该正确,《尔雅》实际上是一种故训汇编。

第二个时期是佛学与理学时期,在这一时期经义虽也还算重要,但主要不在于字义的辨析,而在于章句的阐述,于是语言学的重点转移到音韵学上,以与文学上的声律,哲学上的佛教相配合。韵书产生的原因是为了适应诗赋的需要。莫有芝《韵学源流》说:“今韵者,隋唐以来历代诗家承用之谱也。”莫氏的话可以说明韵书的性质。在韵书为适应诗赋需要的同时,出现了超过这种需要,而进入语言学领域的《切韵》,虽然已经亡佚,通过学者的考释以及《广韵》前面的作者的《切韵序》,可以将《广韵》的语音系统看成是《切韵》的语音系统。王力先生认为《切韵》的语音系统是以一个方言的语音系统为基础(可能是洛阳话),同时照顾古音系统的混合物。另一部韵书《中原音韵》同样具有重要价值,《中原音韵》由于是为北曲而作,使用范围狭小一些,影响也相对较弱,但是从中国语言学史上看,《中原音韵》的价值,比起《切韵》有过之而无不及,因为它基本上是以实际语音为根据的。

第三个时期是经学复兴时期,经学家们遥承“汉学”,作风与“宋学”迥然不同。清儒在研究方法上超越前人,“小学”硕果累累,同时甲骨文的出土,铜器的增加,有条件认识汉人所未识的文字,在一定程度上比汉人多了解远古的语言。清代是小学的黄金时代,《说文解字》的研究在这个时期最盛,因此,乾嘉间的《说文》之学被认为是文字学的复兴。清代说文之学,大致分为四类,第一类是校勘和考证的工作;第二类是对《说文》有所匡正;第三类是对《说文》做全面研究,多所阐发;第四类是补充订正先辈或同时代的着作,其中以第三类最为重要,并且出现了“段玉裁、桂馥、朱骏声、王筠”说文四大家。在甲骨文和铜器的影响之下,在清以后,出现了古文字学的极盛时期。

第四个时期是西学东渐时期,这个时期是以资产阶级语言学为主流,语言学的领域扩大了,方法改进了,取得了一些新的成果。从清末到解放前,西洋的影响,基本上是资产阶级语言学的影响,出现了中国真正的语法书《马氏文通》,在模仿西洋语法的同时,也指出了汉语语法与拉丁语法、英语语法的差异。普通语言学传到中国,学者们对语言研究才有所转变,可以对现代语言学进行静态研究,在研究方法上也有所突破,例如:记音的方法不再是用反切的旧方法而是利用音标。赵元任的《现代吴语的研究》,是中国描写语言学较早的着作。

王力先生的这本《中国语言学史》内容丰富,写作谨严,观点新颖。在每一个分期之下,描述这一时期的研究特点,历史进程,和重要意义,其中援引了许多经典着作中的观点,同时也对每一时期的研究对象,重要代表人物和着作,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指出了其重要的价值,历史地位,同时也指出了不足之处,体现了王力先生严谨的学术态度。这本着作第一次给中国语言学的发展历史做了一个系统的总结建立起一个科学的体系对我国语言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开创性作用。

关于中国语言学始于五四运动以后的观点,我有不同的想法,西方的语言学成为独立的学科是在19世纪初,而我们国家的语言学几乎晚了一个世纪,这差距有点过于悬殊了。虽然我们之前的研究大多针对文字的研究,但也有像扬雄的《方言》研究语言的着作,《切韵》《广韵》研究语音的着作,还有虽然之前的研究只是零星的工作,但也不能彻底否认其中的语言学研究的成就,我认为应该看做不完整,不成系统的语言学研究时期。


查看更多读书笔记相关内容,请点击读书笔记

2020 阳光学习网版权所有. 湘ICP备190182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