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ythhrz.com--政策改革】

  构建区域化党建工作新格局,需要我们做什么呢?以下是烟花美文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社区区域化党建工作总额及,以供参阅。

  社区区域化党建的基本经验和做法

  1996年,为适应城市管理体制改革,上海市委率先提出社区党建这一概念。随后,上海市的理念和经验在全国各地推广,社区党建也逐渐上升为党的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要“高度重视社区党的建设,以服务群众为重点,构建城市社区党建工作新格局”;2004年,中组部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街道社区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对加强社区区域化党建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意见和要求;2009 年 11 月,时任中组部部长李源潮在全国街道、社区党的建设工作经验交流会上提出要以有人管事、有钱办事、有场所议事为标准,形成区域化、全覆盖的社区党建新格局。随后,全国各地围绕社区区域化党建进行了更为广泛和深入的探索与实践。南宁市也于2013年2月出台了《中共南宁市委关于进一步推进城市区域化党建工作的意见》,将兴宁区、西乡塘区等城区在社区区域化党建方面的成功经验、做法推广到全市。从全国来看,各地的做法均立足本地实际,注重功能强化、机制创新、提高服务水平,有力地开创了基层党建新格局。

  (一)创新组织设置模式,实现组织架构区域化   全国很多城市社区区域化党建的一个共同点是“通过属地化管理重新设计党组织体系,在体制上保证以‘区域’为特征的社区治理资源的整合,为社区区域化党建提供重要的组织保障”。

  上海市从2004年开始尝试实行社区党建“1+3”领导体制:①社区党工委全面领导本社区工作,下设行政党组、社区综合党委、居民区党委“三条线”组织体系。②党工委班子吸收驻区单位、居民区党组织负责人作为党委成员。③在“1”领导的3条线中,行政党组由街道办事处和区政府职能部门派出机构建立,对社区内行政组织进行具体领导、协调,实现了派出机构及职能部门之间的联动与合作;社区综合党委负责领导、指导、协调驻区单位党建工作,将党建工作范围全面覆盖“两新”组织的党员和群众。 “1+3”的织织框架既强化了纵向领导,又突出了横向联系功能,促进了社区区域性大党建格局的形成。

  同样是“1+3”工作体制,南宁市的做法则是着重强化了社区内各类党组织的横向联系与合作。①街道党组织实行“1+3”工作体制。“1”是街道大工委制,吸纳辖区内影响较大的单位党组织负责人兼任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委员,实行区域共建;“3” 是社区党组织、“两新组织”党组织和行政单位党组织,分别负责社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街道机关党建工作。②保持现行党组织隶属关系和职能不变,组建非建制性的联合党组织,如兴宁区的“社区联合党委”。 ③打破条块分割,把城市社区划分若干个网格,以网格为基本单元,灵活划分党建区域,建立区域性党组织。上海市和南宁市的社区区域化党建在具体的组织设置上不尽一致,但都能立足本地实际情况,构建社区区域化党建新格局。

  (二)创新举措,构建区域化社区党建运行机制

  在组织设置完成后,必须有相应的制度保障及具体的举措来明确、细化相关权责,从而使区域化社区党建机制顺利运行。全国各地都普遍从制度建设的路径来构建社区区域化党建新格局,具体制度丰富多彩,有组织联建、定期例会、定期汇报、双向考核、党群互动等多种制度安排,按不同标准可划分为以下几个类型:一是从工作对象上看,既涵盖对人员的管理、队伍的建设,又涵盖到组织资源统筹利用,基本涵盖了组织建设的方方面面。如上海对驻区党组织和党员实行“双报到”制度,南宁市兴宁区建立的共建承诺制度、共驻共建制度等。二是从工作环节来看,涉及到社区党建工作的决策环节,又涉及到执行、监督环节。如哈尔滨南岗区通过完善制度支撑起“平等议事―联合执行―双向监管”的区域党建工作三层联合组织架构。“在议事层面,实行社区党建工作联合党工委制度;在执行层面,在社区分别成立理事会、工作站和联席会开展工作;在监督层面,聘请地区党代表、人大政协委员、驻区党员群众作为监督员,对街道社区党组织和单位党组织进行监督。”三是从动力机制来看,既有激励机制,也有严格的监督机制。哈尔滨南岗区实行“轮值书记” “评议函询”和“表彰激励”等制度,“既对社区区域化党建进行激励,又进行严格的监督,真正激发了驻区单位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实现了党建工作由“单位体内循环”向“区域外循环”的转变。”

  (三)突出治理导向,丰富社区区域化党建内涵

  社区区域化党建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应对社会结构变化后社会治理重心的下移,从原先自上而下的行政管理模式向多方参与、互动的社会治理模式转变。因此,在社区区域化党建中,很多地方都很注重突出治理导向,从而回应了现实的需求,并丰富了社区区域化党建的内涵。治理导向主要集中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注重民生问题的解决。如社区联建、结对共建的工作内容,大多是从社区群众、企业、社会组织等各方面都共同关心的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治安等问题入手,或者结对帮助生活困难的群众,注重提升服务水平。二是注重多方参与、共同建设。以贵阳市白云区大山洞社区为例,该社区通过社区区域化党建,形成了“一委一会一中心”(社区党委、居民议事会、社区服务中心)的社区治理结构。居民议事会,“由居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代表社区全体居民,负责收集居民对社区建设的意见建议,并向社区党委转达。除此之外,还设立了社区‘大党委’,由社区党委成员和辖区内有影响力的单位负责人共14人组成,多方共同参与能更好地吸收各方的意见,协调多方利益,提高了社区治理的科学性。”

  (四)加大投入,提供坚实保障

  社区区域化党建的保障工作包括人力资源保障、场地保障和经费投入保障。如“呼和浩特市新城区自2007年以来,每年公开招考46名大学生居官到街道社区服务,并为每个区域党工委配备3名工作人员;加大街道社区党建经费投入,平均每年列入财政预算100万元;确保‘有场所议事’,46个社区服务中心通过改建、扩建、共用等形式全部达到120平米以上。”

  社区区域化党建存在的主要问题

  加强社区区域化党建,积极发挥党员在群众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对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社区区域化党建的成效直接关系到党的执政能力提升、执政基础巩固和干部作风转变。总体而言,新形势下社区区域化党建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社区党建资源统筹整合不够

  新时期,社区区域化党建的关键是形成辖区内各机关单位、企业厂矿和社会组织共同参与,实现资源整合、优势互补的“大党建”格局。但在实际推进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单位和个人参与社区党建的积极性不强、工作的主动性不够的问题。各单位之间普遍缺乏相互沟通协作的意愿,单位与社区在党员管理和服务方面缺乏必要的沟通和交流机制,部分单位对于社区党建工作只是口头重视,并没有真正参与到社区党建活动中。一些单位对社区区域化党建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习惯于本单位的封闭管理,一些社区党组织也把自己的业务范围局限在“狭义社区党建”的范围内进行,把辖区内的各个单位排除在外,导致了社区党建和单位党建相互游离、平行推进的状况,没有把统筹协调、促进区域内党建工作水平整体提升放到应有的位置给予重视。社区区域化党建在建立完善社区和社区内单位协调互动机制方面还是很缺乏的,还不能真正实现区域化整体推进的效果。   (二)社区区域化党建活力不足

  积极参与社区党建,是在职党员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但是因为在职党员的组织关系在单位,社区对在职党员的管理存在“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情况。另外,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多种所有制经济快速发展,在城市社区出现了大量新生经济组织和新生社会组织,这些新生组织在隶属上相对独立,党组织在这些组织的影响力和号召力都比较薄弱,党组织生活不能正常进行,这对传统的社区党建模式带来了严峻挑战。虽然新时期各级党委对非公经济和新型社会组织党建非常重视,通过联合党建和指派基层党建指导员等多种形式加强非公经济和新型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的指导力度,但是总体效果仍不明显,新型组织的党建活动仍然不能做到定期正常开展,导致新型组织党建工作推动乏力,效果不明显。

  (三)社区区域化党建队伍建设滞后

  社区区域化党建队伍必须以当前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为根本任务,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提高社区党建工作队伍的政治素质是首要任务,一些社区党建人员对自身的职责认识不清,对社区党建的根本目标和要求不清楚,对社区党建的相关理论理解不透,对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重视不够,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不够,尤其是对新形势、新任务缺乏足够的思考,导致社区党建工作的针对性不强,工作手段单一,创新意识缺乏。另一方面,保障力度不够也制约了社区区域化党建队伍建设,比如,社区开展基层党员培训辅导需要订阅相关的学习资料,需要相应的学习场所,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党组织生活,都需要一定的财力支持。伴随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党建工作重心下沉,越来越多的社会管理服务职能由单位向社区转移,社区的负担越来越重,但社区在承接职能的同时并没有足够的经费保障。

  (四)社区党员管理形式单一

  深化改革的新形势下,大批单位党员转变为社会党员,社区党员在人数上陡然增加,构成上也愈发复杂,党员的流动性加大,社区内的转业复员军人党员、学生党员、“两新组织”党员的比例大幅提高,这对社区党组织的管理服务能力提出了挑战。一些从企业退休的老党员体弱多病,行动不便,参加社区党组织生活力不从心。还有一些党员因为工作原因流动性大,无法正常参加组织生活。再加社区党组织活动形式单一,对流动党员缺乏足够的吸引力。一些党员对于社区党组织活动抱着应付态度,参加活动的动力不足,从而使社区党组织活动流于形式,起不到管理服务基层党员的效果。另外,基层党组织工作理念还没有彻底转变, 对新形势新任务适应能力不强,在团结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方面没有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党员的管理服务上没有取得良好的效果。

  构建区域化党建工作新格局

  强化城乡基层党建资源整合,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准确把握和落实党的提出“创新基层党建工作”的新任务新要求,需要着眼深化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建设,创新完善基层党建工作理念和组织方式,大力推进区域化党建工作,形成城乡融合、资源共享、开放互动的基层党建格局,推动党建覆盖和党组织作用发挥的同步提升。

  今年以来,湖州市立足实际,深化探索、积极创新,扎实推进农村、社区、两新组织等各领域区域化党建工作,以区域化党建推动城乡统筹发展。汲取实践经验,深入推进区域化党建工作要把握三个方面:

  1.以总揽全局视野推进区域化党建工作

  开展区域化党建工作是新形势下党积极应对执政新挑战的需要。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单靠传统的单位党建模式,已难以适应社会形态变化发展趋势,党的基层组织出现了“空白点”,党组织对党员管不到边、管不到位的情况比较突出;随着政府职能转变和工作重心下移,基层党组织承担的社会管理服务任务越来越重,但所掌握的资源有限、分布不均,与满足党员群众需求还有较大差距;随着社会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经济快速增长过程中积累和潜伏的隐性矛盾逐渐暴露出来,社会矛盾“触点”增多、“燃点”降低,给社会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

  破解这些问题,必须打破基层党建封闭运行模式,突破条条、块块限制,推动基层党组织设置模式转向动态化、网格化覆盖,以“区域不变”来应对“单位万变”;必须加强区域内党建资源和社会资源的集约利用,进一步提升基层党组织服务功能,为群众提供更加多元、精细、高效的服务,更好地改善民生;必须使党的工作进一步融入基层、融入群众,消除社会管理服务盲点,畅通各种组织和各类群体之间的诉求表达和协商互动,使基层党组织能更有效地做好群众工作,以区域和谐保障社会和谐。

  2.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区域化党建工作

  抓好区域化党建工作,必须创新方法,拓展内容,建立健全“四大体系”:

  建立健全“区域共建、动态覆盖”的基层组织体系。开展区域化党建工作,首先必须适应生产力布局、生产关系和社会形态的变化发展,以开放、动态的形式对基层党组织设置进行优化调整。按照“便于资源共享、便于活动开展、便于管理服务”和“行业相近、地域相邻”原则,以区域的视角对基层党建工作进行通盘考虑、统筹谋划,变单个建立、点状推进为块状规划、成片推进。比如在新农村建设成片推进区、新建连片居民区、企业集聚和外来流动人员集中的城乡接合部及近郊农村、工业园区和大型商贸区、商务楼宇、专业市场等功能区块,以适度规模划分区域,来设置区域性党组织。健全完善领导架构,提高基层党组织区域统筹、领导和服务能力。灵活设置组织方式,采取园区统筹、街区统筹、片区统筹、村企统筹、商圈统筹、楼宇统筹等模式,建立区域性党组织,将区域内各类组织全部纳入党的工作范围,起到“兜底”作用。

  建立健全“区域共享、集约高效”的公共服务体系。开展区域化党建工作,根本是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把基层党组织管理服务的触角延伸到社会各个方面,实现服务常态化、长效化。建好综合平台,按照“一区域一中心”要求,高标准规划建设区域性服务中心,打造一批区域化党建公共平台。创新服务形式,深化“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建好“党员十五分钟服务圈”,进一步健全完善民情民意调查排摸机制、快速反应机制和科学研判机制,推广党群连心卡、党代表工作室、群众说事室、局长驻点室、党群创业互助会等做法,不断拓宽党员发挥作用的途径。育优服务队伍。把优秀分子选拔到党组织书记岗位上来,选好配强区域性党组织书记。大力开展党员志愿者服务活动,全面推进在职党员进社区报到,通过党员示范岗、闪光言行考评等做法,引导和激励党员各尽所能、各展其长更好服务群众,实现党员“关系在单位、活动在区域、奉献在岗位”。

  建立健全“区域共管、灵活多样”的党员管理体系。探索开放式组织生活,创新基层党内生活方式,以区域为单位组织开展党内活动,打造党员“10分钟组织生活圈”,进一步提高组织生活的吸引力。大力推进网络党建,积极推广建立网络e支部、党建微博群、QQ群,探索网上党代表工作室、网上党员大会、网络公推直选、党员议事厅等做法,引导基层党组织利用网络技术改进党员教育管理,推动基层党务公开和党内民主建设。着力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对流入区域内的党员,区域性党组织要主动接纳,通过“合力推优、持续培养、两地公示、联合把关”,做好区域内未建党组织单位的党员发展工作。探索建立区域党员动态管理系统,推广党员信息卡管理,深化新居民家庭党建服务模式,防止流动党员失管、漏管,提升新居民归属感和融合度。

  建立健全“区域共商、和谐有序”的协调运转体系。健全区域会商机制,推广建立区域党建工作联席会议、区域共建理事会、和谐促进会等平台,把隶属于不同系统、掌握不同资源、联系松散的党组织联结为紧密型的党建共同体。通过联席会、恳谈会等形式,以民主协商的办法做好区域内公共事务,化解基层社会矛盾,及时发现处理苗头性、倾向性、潜在性问题。要健全双向协作机制。推行基层党建“契约化”共建做法,引导区域性党组织积极开展面向驻区单位的服务活动,驻区单位党组织自觉接受区域性党组织的指导与协调,做到信息共通、阵地联用、活动合办,实现互惠双赢。健全党群联动机制。引导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和各类新社会组织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与党组织同步调开展活动,实现区域内党建工作目标、机制和行动的一致性。

  3.以科学管用方法推进区域化党建工作

  区域化党建是新生事物。需要我们解放思想、敢闯敢试,尊重基层首创精神,深化规律性认识,以科学、务实、管用的方法来推进。

  突出开放互融。区域化党建不只是传统党建从“单位”到“区域”的简单延伸,更多体现在打破基层党建工作“小循环”、“内循环”,着重强调社会协同、公众参与。必须高度重视发挥社会多元主体的作用,畅通各方参与渠道,把区域中最有影响的党组织、最活跃的社会组织和最主要的利益群体吸纳进来,进一步强化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实现基层党组织和社会组织的良性互动。

  坚持统筹整合。统筹整合是区域化党建工作的本质要求。要加强城乡基层党建资源整合,积极整合党建阵地、服务资源、人才队伍,促进各种要素间有序流动,以党组织资源的整合带动行政资源和社会资源的整合,从而实现资源配置最优化、组织效能发挥最大化、教育管理效果最佳化、组织工作成本最低化、工作力量配备最强化,通过区域化党建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注重柔性引导。区域化党建工作有没有生命力,要看党员群众融入“区域”社会的程度有多大。要坚持以人为本,践行群众路线,尊重党员个性,多运用关爱激励、民主协商的办法开展工作。尤其要推动党建与文化有机融合,着重在农村培育“乡情乡土”文化,在社区培育“和谐和美”文化,在产业园区培育“创业创新”文化,在商圈楼宇培育“诚信守信”文化,以具有核心价值观和高度认同感的区域文化,增强党组织的亲和力和凝聚力。

  实施品牌战略。区域化党建工作在不同领域、不同类型的党组织中开展,对象复杂,情况多样,更需要通过树立品牌来强化示范引领。要根据区域位置、产业特点、资源布局、人员分布等现状,精心设计载体,丰富服务内容,创新活动形式,有效激发驻区单位党组织参与热情,合力打造一批学习型、服务型、帮扶型、文化型等“四型”区域化党建工作特色品牌,形成“一区域一特色”、“一区域一品牌”。

  >>>下一页更多精彩“加强社区区域化党建的对策建议”


查看更多政策改革相关内容,请点击政策改革

2020 阳光学习网版权所有. 湘ICP备190182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