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ythhrz.com--自我介绍】

  牵手两代是一本好书,尤其是孩子上幼儿园的那一部分,入院适应部分,写的很好很真实。通过阅读,你都有什么样的感想呢?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推荐了牵手两代读后感,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牵手两代读后感篇一

  最近,读了李跃儿的《牵手两代》这本书,如果当初读了这本书,在孩子入园的时候我会做得更好。不过,自我安慰一下,我也不算做得差的。总应该能打个及格分吧。

  不过,话说回来,如果时光倒流,第一,我会延长母乳喂养时间;第二,我不会让宝宝刚满两周岁就上小小班了。

  还是谈谈心得吧——

  要信任孩子会按照上苍给他的自然密码发展成适合于生存的人,不要试图迫使他在生长期内就出现最终的结果。

  人的精神生活在六岁之前是一个形成过程,在六岁之后是一个成熟过程,形成过程从无到有,每个阶段都不尽相同,在经历生命已经设定好的所有过程后,才出现最终结果。

  不要为孩子设定结果,而是抱着喜悦的心情接纳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每一个里程碑,把孩子的每一次进步都当作成功。

  如果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大量时间和机会被别人左右,无法自然地经历环境冲突,不能成长起属于自己的解决方式,或者在遇到困难时,都有他人教授解决措施,儿童就无法成长起属于自己的有效防御措施,无法应付变化无穷的冲突和危机。

  以成人为本的教育扼杀了孩子自我学习的机会和创造自己精神模式最佳时机,造成厌学。

  要帮助儿童发现“应该如何做”,而不是向儿童大呼“不要这样”。

  以学校为本的教育给千军万马准备了一座独木桥。在一种标准的衡量下,产生了大量的失败者,孩子其他方面的优点被忽视了。

  孩子出生后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通过努力创造自己的精神。精神的成长有自己的密码和方式,儿童必须按照自己的内在指引来形成自己的精神,任何人都不能强行干涉。

  孩子是脚,教育是鞋,教育者是造鞋人。教育最关键的是什么呢?是在充分了解孩子的前提下,设计出适合于他们的教育方案。

  每一阶段的孩子都有不同的精神需求。

  要求每个个体在进行不同的精神活动时,保持统一的身体姿势,这无疑会破坏大多数孩子的精神工作。

  在六岁以前,是上苍给她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力量,六岁以后,是她自己所形成的精神生命体所散发出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力量。只要六岁之前没有被严重破坏,六岁之后他都会具有一个已经形成的个体的精神生命体。

  个体知识与普遍知识的不同在于,个人知识是无法通过语言行事进行传播的。

  儿童对语言的掌握是一个吸收的过程而不是一个研究的过程。

  儿童在组织的情况下,无法显示自己的自然状态,成人也就无法发现儿童需要什么,所以也就无法帮助儿童。儿童在没有帮助的情况下,无法完成自己的内在建构工作。

  成人追求的是工作的结果,儿童注重的是工作的过程。

  孩子不正常的表现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起着特殊的作用,孩子每一个不正常行为的背后都有一个正当的理由,他们用这些行为宣泄心里的负面情绪,是在呼唤成年人的关注,一边帮助他们更好的宣泄,从而获得最终的康复。

  牵手两代读后感篇二

  以往谈到家庭教育对人的发展的影响,人们更多的意识到亲子互动的行为方式以及教养方式对孩子心理发展的影响。尤其是在精神分析理论中更是极力强调人的童年对人一生发展的重大影响。客体关系心理学家梅兰妮.克莱茵认为,自我的形成是通过最初的好客体内-射完成的,婴儿吸吮乳-房和它的奶水,好的乳-房变成一个焦点,自我围绕着它而发展。母亲好的方面,即她的爱、哺育、关照进入了婴儿的内部世界,并变成了自我认同的特征。这些被内-射的客体,变成进一步心理发展的组织者,并且不断地被其它客体修正。这里谈的就是亲子互动早期母亲对孩子哺乳,对孩子心理发展的影响。

  在家庭环境之中,关于父母意识对孩子的影响这个提法我认为比较有新意,对孩子的发展影响也很大。尤其是中国的父母亲具有较强的父母-子女一体化意识,即他们非常关注子女的成长与发展,并认为子女是自己人生的希望,只要有子女在就感到幸福,从而导致父母将孩子的成功与否看做是自己是否成功的主要指标之一,因此把宝都压在孩子身上,倾其所有为孩子提供各种各样的物质条件,目的就是为了让自己的孩子好好学习,有出息。

  自己不思进取,教育方法陈旧落后却浑然不觉,弄得孩子不顾一切的去反抗。家长不明白,还抱怨:“我为他付出了一切,可他为什么不领情,怎么就不理解我的苦心呢!”孩子为什么不领情呢,原因就是家长们是付出了,但这个付出实际上有相当大的部分是为自己,为了通过孩子的成功来证明自己的成功,把一个家庭的希望,未来都背负在孩子的身上。没有想一想,孩子能否担得起这份责任!当孩子觉得自己承担不起来这份责任时,他可能就会选择逃避。比如有的孩子在小学成绩还不错,可到了中学学习的课程变难了,有些孩子可能方法不当,成绩不够理想时,离爸爸妈妈的期望较远,孩子就不肯上学了,无论家长采取什么方法孩子就是不肯上学了。

  正因为有这种父母-子女一体化意识的存在,孩子是能够感觉的到的,所以有好多的孩子并不认为学习是他自己的事,就认为学习是给父母学的。因为每当他学得好的时候最高兴的是父母,而当他学不好时最着急上火的也是父母。孩子很难形成学习是自己的事这种责任感,因此学习的动力就不足。

  总之,相当多的父母们需要觉知,觉知到自己这种父母一体化意识的存在,意识到它对孩子的影响,然后主动的跟孩子分离。

  实际上这种分离孩子是渴望的,青春期的逆反就是典型表现,但往往是家长们受不了这种分离,分离后自己的价值观找不到了。以往通过孩子的成功来体现自己的价值,分离后孩子的成功与否跟自己的价值不再是一体的了。自己的价值没有了载体,因而找不到自己的价值感了!尤其是个人成就不是很高的人,对孩子要求越高,要求孩子必须成功,原因就在这里,他自己不相信自己,不肯再去努力了,就把一切寄托在孩子身上。

  在援助家庭教育行动中怎么让家长们认识到这一点是很重要的,尤其是那些自身文化水平不高的家长们,他们自身的发展成长怎么去引导,这是个难题!家长们不成长,没有适合的教育方式,怎么教育好孩子呢!这是我们学校开展家庭教育所面临的难题!

  牵手两代读后感篇三

  拿到这本书我首先感谢辛志浩的老师,因为这本书对我来说很及时,很适合,单单是读这本书的过程,就让我感慨颇多。

  一打开书就吸引了我,原来孩子入学要做这么多准备。一直认为给孩子养成一种学习的习惯就行了,忽视了培养学习的兴趣更为重要。然而维持兴趣那就需要方法了。我们需要一套科学的适合的方法,这就要了解幼儿的心理特点。我们爱孩子却不懂得如何来爱。

  这本书给了我们许多启示和方法也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在孩子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提供一个适合他们发展和探索的空间,吸引他们,让他们很开心的学习。我们很放心地把孩子交给专业的教师,同时我们也应该了解孩子的特点,积极的配合,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同时我们也更重视如何让孩子更快乐?家庭的氛围和周围与朋友的关系,对孩子都有影响。我们的观点和行为对孩子有直接的影响,正所谓耳熏目染。

  简单的重复可以养成一种习惯,学习方法和思维则需要不断的创新和开拓,维持兴趣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坚持一种好的习惯,可以让孩子获得一种好的方法。

  我们愿意和老师一起探索,给孩子培养一个好的学习习惯,养成一种好的思维方式,让他快乐地成长、快乐地学习,不断发现和创造。

  可以看到身边一个个事例,过多限制孩子的自由,最终的发展,让人反思。有个家庭是这样的,每一个长辈都过于保护孩子的安全,就怕孩子有意外闪失,每次外出、上学,都由家人陪伴,直至上到中学。很多游戏活动及社会活动都被取消或禁止。现在孩子的成绩是不错的,可特别害怕一个人外出,尤其是在晚上,恐惧的状态让人感觉到有点另类,幼稚的性格也让人感觉到不解;还有一些学生聪明好学,家长一味地在"成绩"的要求下,只管学习,不参与其他任何活动,但一遇到困难或是学习成绩下降时,有的学生就以不上学的方式逃避现有的处境,还有的学生遇到这种情况后,无法排遣内心的焦虑和无助,竟以"多吃"的方式来化解内心的冲突。类似的情况真是让人堪忧,孩子的承受能力低,生活经验不足,适应各种环境的能力差,同时家长以"爱的名义"彻底剥夺了孩子在生活中锻炼、学习的机会。其实,这种爱是限制,这种爱是恐惧,这种爱是控制。这种想让孩子在真空中生活的、自以为正确的"爱"是错误的,即使孩子的成绩再好,最终也不会有好的发展。因为孩子终究要离开我们走上社会。他们终究要在社会上立足、生存和发展。

  “鱼缸法则”是这样的:养在鱼缸中的热带金鱼,三寸来长,不管养多长时间,始终不见金鱼生长。然而将这种金鱼放到水池中,三两个月的时间,原本三寸的金鱼可以长到一尺。

  对孩子的教育也是一样,孩子的成长需要自由的空间和时间。而父母保护就像鱼缸一样,孩子在父母的鱼缸中永远难以长成大鱼。要想孩子健康强壮的成长,一定要给孩子自由活动的空间,而不让他们拘泥于一个小小的父母提供的"鱼缸"。

  我们所说的这种自由空间,不是让家长对其放纵,而是开创一个适合他们、并有利于他们健康成长的空间。


看过“牵手两代读后感”的还看了:

1.上下五千年读后感500

2.五年级牵手两代读后感

3.五年级第七单元读后感

4.小水精读后感

5.在沙漠中心读后感


查看更多自我介绍相关内容,请点击自我介绍

2020 阳光学习网版权所有. 湘ICP备190182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