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ythhrz.com--党政相关】

  我国的二十四节气,将天文、物候、农事和民俗完美结合,千百年来一直被我国人民所沿用,是我国古人创造的宝贵财富。以下是烟花美文网小编为你整理的二十四节气申遗的意义相关资讯,希望能帮到你。

  二十四节气申遗的意义

  中国千百年来以农业立国,直到今天人们仍然用二十四节气指导农业生产。江苏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所长王才林表示,二十四节气是先人几千年积累下来的智慧,虽然历史上会出现一些极端气候,但是现在全国的农业生产仍然在二十四节气的框架内运作。“节气与农业最直观的联系就是各种农谚,比如‘梅种芝麻莳种豆’,说的是进入梅雨季节要种芝麻,莳是插秧,插秧的时候就该种豆了。比如‘芒种芒种样样都种’,是指多数作物都要在芒种之前种下,否则就容易耽误农时。再比如‘霜降一齐倒’,是说霜降后要抓紧收割水稻。不仅如此,节气也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比如‘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就是指白露之后不能打赤膊,寒露之后不能再赤脚,人们要根据节气的变化增减衣服。再比如清明要吃青团子,立秋要吃西瓜叫‘啃秋’,而冬至时人们会吃饺子或汤圆。”

  中国古人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统称“二十四节气”。几千年来,中国人用“二十四节气”指导着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在国际气象界,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申报文本认为,“二十四节气”形成于黄河流域,通过观察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的时序变化而制定,为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指南,为全国各地所采用,并为多民族所共享,甚至成为中国文化深层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成为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

  其实,申遗是一种手段,是传统文化研究与保护的索引。非遗潜藏于经史子集,也存在于传统伦理道德,更扎根于伟大的民族精神,在重视加强传统文化调研与保护的今天,非遗更是我们的重要“索引”和宝贵财富。让非遗面向未来,是传承文化的需要,也是保持文化多样性和持续性发展的需要。

  在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刘魁立看来,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时间框架的一部分。虽然外国也有春分、秋分、冬至、夏至这样的划分,但是能再细分出二十四节气、七十二物候,使生产生活与自然结合得如此紧密的,只有中国人,而这对于人们的文化认同和国家凝聚力,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二十四节气藏在谚语里的学问

  “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

  “白露脚不露,寒露身不露”

  “寒大寒,防风御寒

  早喝人参黄花酒,晚服杞菊地黄丸”

  由古至今,关于节气的谚语可谓数不胜数。虽然不可尽信,但这口口相传的老话里还是大有学问的。

  比如“立春雷坟鼓堆,惊蛰雷麦鼓堆”。大意是:“立春”这天打雷不吉利,死的人多,坟墓成堆;而“惊蛰”打雷就吉利,小麦丰产,粮食成堆。

  从字面上看,吉利或不吉利都是打雷引起的,功过归于打雷的节气不同。深究其原因,雷声是间接反映了天气气候的变化,每年的天气气候变化规律是,当开春以后天气气候日渐变暖,暖到一定程度,高空有了雷雨云,便有可能打雷。

  一般来说,“立春”在2月6日左右,“惊蛰”在2月21日左右,二者相差半月。“立春”前后打雷,意味着当年气候回暖早。气候回暖早带来两个问题:一是冬小麦经越冬后返青起身过早,冬小麦返青起身后,容易遇上北方来的强寒潮而遭受冻害,造成损失;二是过早回暖加上这段时间雨雪少,气候干燥,病菌容易繁衍传播,引起流行性感冒,老年人的一些哮喘病、心脏病、高血压病等容易加重发作,导致死亡。这就是“坟鼓堆”的原因。

  相反,如果是在“惊蛰”节气时打雷,说明这一年气候回暖基本正常。这时雨水增加了,不仅人们不易感冒发病,而且冬小麦也进入了正常的返青起身时期,麦穗能够充分分化,能长大穗,自然能获得丰收。这是“麦鼓堆”的原因。就这么一条简简单单的谚语,把节气和人生活的关系刻画得淋漓尽致。


查看更多党政相关相关内容,请点击党政相关

2020 阳光学习网版权所有. 湘ICP备190182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