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ythhrz.com--观后感】

观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连续剧或参观展览等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所谓“感”,可以是从作品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作品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观看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新闻大讲堂观后感1000字范文(精选4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篇一】新闻大讲堂观后感1000字

  看了这期新闻大讲堂,作为新闻专业的学子,我感触颇多,对张老师所说的好新闻的评判标准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更加深了我对相关记者践行“四力”采访报道的认识。张老师在分享中提到,好新闻的评判标准主要有三个:来自基层一线、体现真实的力量、解决群众实际困难,做好这几点,要充分发挥新闻工作者践行“四力”的基本要求。

  好新闻要来自基层一线。之前我对这一点的理解只简单存在于课本上的浅层理解,听了这节分享之后,我对新闻工作者的“脚力”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脚底板下出新闻不只是一句简单的口号,记者只有深入第一线,经过亲身调研、实地访谈写出的稿件才能发现更多社会关切的、有价值的选题。同时,对记者的脚力要求也不仅仅局限于“多走”那么简单,《记者再访悬崖村》中的记者,实地探访了悬崖村,“前脚掌能踩到的地方就是生,后脚跟悬空的地方就是死”。这一句话深深触动了我,为了探索这个小乡村易地搬迁之后的生活和党的工作政策,回应社会对易地搬迁政策的关注,记者甚至不惜冒着生命危险完成该报道,我深深被她作为媒体人的使命担当所鼓舞。我更加懂得了,好的见闻来自于脚力的锤炼,身为记者,只有把脚走到位,才能坚实他的素材基础,写出好新闻。

  好新闻要体现真实的力量。真实是新闻的初衷,是新闻的生命,可令人唏嘘的是,新媒体时代的来临,各种假新闻扑面而来,真实反而越来越成为一种可贵的优点。《了不起的你/“遗书”里有什么,让儿子一夜长大?》一文让我对新闻的“真实”有了新的认识。在我的以往认知中,人物报道要弘扬真善美,主角应该是一个拥有良好品质、近乎完美的、在任何方面都可以成为他人榜样的人,但这篇作品让我对人物报道有了更加深入和成熟的了解。人是立体多面的,不可能会在每个方面都十全十美,这篇人物作品中的父亲一方面是一个有家国情怀、有民族大义的人,但在另一个方面,他又不懂得怎么和自己青春期的儿子相处,甚至也会对儿子讲脏话,但记者完整保留了这位父亲“负面“的一面,让这位父亲的形象更加立体,也使整个人物更加鲜活,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人物报道的真实,不是只一味地只向公众展示真善美的一面,还要多用“脑力”,要有发掘主人公的多方面性格的能力。这样,才会发挥出好新闻真实的力量。

  好新闻要解决群众实际困难。好的新闻记者要站在普通民众角度,用“眼力”发现群众的困难,正确践行“笔力”,发挥笔杆子的作用,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最佳推动社会建设奖的作品《瞅瞅这”尬厕“,真气人!真愁人!》中,记者在沈阳周边的农村采访时看到的农民家中刚刚改造的厕所或废弃不用,或被当作仓库,把它和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推动的乡村振兴中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抓手——“厕所革命”联想到一起,最终的稿件引起了网友的强烈的关注,最终推动了各地政府对于农民家中“尬厕”现象的解决,整治了这场形式主义的歪风。这正是好新闻解决群众实际困难的体现。

  这期新闻大讲堂给我最深刻的感受就是要把说和做结合起来,对于好新闻,每个新闻专业的学子都会在课本上学到很多,但真正重要的是要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起来,用实际行动切实践行好“四力”原则,要把脚力抵达更多平时不被关注和注意到的群体,深入基层,用报道来推动问题解决、社会进步,彰显新时代新闻人的勇气担当和人民情怀。

【篇二】新闻大讲堂观后感1000字

  不到现场不写稿,这是人民日报记者的一条铁律。人民日报新闻协调部的张炜向我们讲述到。实践是理论的基础,是新思想产生的温床。在重大主题报道中,更是要做到细而有节,贴合主题,多余的事不写,多余的话不说。人民日报的头版“新思想从实践中产生”系列报道就是采用亲历者、当事人讲故事的方式进行报道,获得积极的成效。报道刊发后反响强烈,累计网络浏览量超过3亿,2019年获评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从讲堂中我学习到佳作难得,重大主题报道的成功也很难,既不像突发新闻的天生有料,也不像评论那样可以一鸣惊人,做不好非常容易陷入一种无人理睬的窘境。重大主题报道块头大、跨度大、宏观性强、综合性强,不好掌握。张炜总结道,重大主题报道写不好,通常是因为掉入了以下四个陷阱当中。其一是没料,沦为材料的复印机。通篇文件表述连例子都是干干巴巴的,只有重大事件中的知识点,却没有让人回味的记忆点。其二是没有“魂”,沦为“历史的复读机”。看上去旁征博引,纵古论今,但细看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对事物的成因缺乏探究,或究之不深,对变化的规律缺乏揭示。其三是没有“骨”,沦为“拼凑的故事汇”。左拼右凑,松松垮垮,缺乏提纲,没有逻辑统摄,缺少结构铺排,只见物理组合,不见化学反应,故事一大堆,满篇皆闲话。其四是没有”气”,沦为”叙事的流水账”。重大主题报道需要叙事的大气魄和历史感。但大气魄不是大而无当,历史也不能过度拔高。”料、魄、骨、气”四个方面,在重大主题报道中缺一不可,四者相得益彰。

  如何跳出重大主题报道报道中这四大陷阱,可以从四个问题入手,那就是”如何采、写什么、如何写、怎么说”,这四个方面缺一不可,相辅相成。怎么采就是怎么去收集素材;写什么,就是怎么去筛选素材;如何写,就是如何把握主题,而怎么说就是需要的表达问题。这四个问题,怎么解决呢?新闻”四力”中”脚力、眼力、笔力、脑力”给出我们答案。”眼力”解决了”如何采”的基础问题,”眼力”解决了”写什么”的筛选问题,”脑力”解决了”如何写”的把握问题,”笔力”解决了”如何说”的表达问题。只有从这四个方面守正创新,才能够在收集最有价值的素材,确定最有价值的选题,创造最有价值的内容,书写出最有价值的语言,在做好对内宣传的同时,也做好对外传播。此次报道中有很多生动的小故事,鲜活的群众语言,是《人民日报》重大主题报道故事化创新的一次成功探索。

  作为即将成为一名新闻工作者的我,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给了我深刻的教育,现在的新闻工作者并不是以前单纯的“爬格子”工作,作为新时代的媒体工作者,我们要无所不能,无所不知,努力成为一名全能记者,既能采又会编,又会拍又能写,熟练具备最基本的专业素质。结合新媒体时代的时代进步,增强“四力”迫在眉睫,这不仅是我们守正的途径,更是我们创新的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新闻工作者理应承担起肩上的责任,正所谓“铁肩担道义,妙笔著文章”,是我始终牢记心中的至理名言,也将指引我永远为人民、为社会、为国家奉献微薄之力。

【篇三】新闻大讲堂观后感1000字

  我进行学习的是第14集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中心记者管昕主讲,以中国新闻奖作品《神秘“曹园”》为例,讲述了在全媒体时代如何放大舆论监督的正面传播价值,指出了如何创作优秀的新闻调查节目以及记者应具备哪些职业素养等内容。

  首先,作为新传学子我们应该正确的认识和把握舆论监督,一提到舆论监督,提到调查性报道,很多人联想到的都是负面新闻,这类新闻往往与党和政府的政策纲领相违背,与人民群众的意愿和社会公德背道而驰,如何使公众和领导干部正确认识舆论监督显得特别重要。我们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坚持正面报道,所以主流媒体在进行新闻报道时要把握好舆论监督的时度效,坚持党性原则,不违反政策纲领并能给社会正面引导,就能让舆论监督发挥正面效果。调查报道并不是都能起到良好的舆论监督效果,高质量的选题是报道成功的重要因素,所以报道选题首先应该坚持公共的传播价值,具有前瞻性、符合客观实际的需要,这要求记者把中央的政策吃透,善于跟踪中央政策的落实,调查党和国家的政策在最后一公里执行的怎么样。《神秘“曹园”》的选题是反映私人征用国有林地、私毁园林、违法拆建且屡罚屡建等问题,而这与我国推行生态化建设,绿树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等政策相违背,相当于公然挑战法律的威严,漠视社会公平正义的理念,所以这样的选题公共传播价值较大,所以起的社会关注度也比较高。

  当一条具有曝点的新闻发出后,一定会有其他媒体也参与进来,此时哪家媒体在短时间内找到正确方向、精准挖掘出事件本质并获得第一手信息,就能收获受众的关注。《神秘“曹园”》的记者管昕和迟嵩两人凭借较早对“曹园”的关注,在后续跟进报道上占据了一定优势,在梳理了相关文件和原始合同后,发现了军马场土地租赁价格过低这一新的报道方向,由这一方向展开的调查报道,也印证了军马场相关人员失职失察、曹园相关负责人违法的事实。这样专业的报道是由准确的数据、专家分析以及近十年军马场土地租赁面积对比等事实组成。这对记者的专业素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有限的时间里拿到独家硬货,需要记者具有短时间整合搜集信息能力,对于所调查事件领域内相关知识的积累,透过表象看真相,在重重线索中抽丝剥茧,直击要害。在开展此类调查性报道时,由于威胁到一些人的利益,可能会使采访调查进行比较困难,记者要时刻谨记“保护自己,不伤害他人”的原则,在采访时可以借助无人机,录音笔等设备开展隐性采访,在报道画面处理中对被采访者也要尽可能用画面马赛克、声音处理、化名等方式。

  负面的调查报道发出后,为了社会和谐安定和良好的舆论环境,主流媒体要放大负面报道背后的正面意义,寻求舆论监督的正面传播价值。这就要求主流媒体在技术、报道语态、报道技巧和方法上向网络媒体学习,与网络媒体相融合,利用好微博、微信公众号和抖音等用户基数大的新媒体平台;借助新技术、新平台做大做强主流舆论场,在国家治理体系中扮演重要角色,做弘扬社会正气的主导力量。

  舆论监督是人民群众的刚需,是引导社会情绪的润滑剂,是媒体社会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最近在河南安阳一起由狗咬人事件揪出官官相护的黑幕,在河南电视台“小莉帮忙”节目组对这个事件进行了十期的连续报道却始终没有被解决后,记者小莉向求助人声泪俱下的道歉才使得这件事逐渐发酵,越来越多人对这个事件发声,热度不断攀升,事件最终被顺利解决。主流媒体传播影响力的打造,离不开对群众关注的热点和痛点的回应,深度调查报道应寻找监督选题的典型性,进而挖掘其背后的正面传播价值,这是主流媒体的使命担当。领导人说过“舆论监督和正面宣传是统一的,新闻媒体要直面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直面社会丑恶现象,激浊扬清、针砭时弊,同时发表批评性报道要事实准确,分析客观。”

【篇四】新闻大讲堂观后感1000字

  媒体是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这就需要媒体人恪守本职,永记初心。

  突发事件报道是各大媒体的必争之地,更能检验新闻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和职业作风。突发事件短时间蕴含着爆炸性的信息,迅速成为聚焦全国,是一种富含极大信息量的新闻。大时代需要大文章,在面对重大事件时,需要记者扎根一线,在实践中追寻新闻真相。并且强化理论,把准站位凸显思想力量,用自己的学识和创意带给大众优质的内容。在疫情的至暗时刻,记者不去的理由可以有千万条,但去的理由只有一条:忠实履职。多家媒体深入一线,跟进报道。新闻工作者们临危受命,和白衣天使们并肩逆行,深入红线,不断报道,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守护山河无恙。在此期间,媒体人拍下了无数的触目瞬间,还原了最真实的现场感,带来了太多感人的故事。

  镜头背后的媒体人,为自己的职业使命而战,以善良为原则传播真实。作为未来的新闻人,我们应该牢记新闻工作者的责任担当,遵守真实原则,还原事实真相,在舆论风波中始终引导正确导向。在坚持正面报道的同时,将回应社会热点作为正确引导舆论的着力点。当面对来自四面八方纷杂的信息时,更要保持媒体人的敏感度,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牢记媒体在疫情中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在面对重大事件的报道,抓取典型人物来弘扬主流价值。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典型人物就是时代精神的重要代表,新闻媒体把典型人物报道作为弘扬主流价值的有效手段,以小见大,更能拉近与受众的距离。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以及各种移动终端的发展,新媒体舆论监督的影响力日益凸显。在此背景下,媒体人需要放大舆论监督的正面传播价值。在面对不公现象时,新闻人不能失语。舆论监督的选题,要坚持其公共的传播价值,关乎公众的切身利益,结合深度报道,将舆论监督推向新高度。

  另外,作为一个媒体人,除了需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支撑,还需要具有人文关怀。媒体作为道德风尚的倡导者、社会舆论的引导者、先进价值观的传播者,应当要认真地承担起人文关怀的重要责任。报道的内容不仅要贴近生活,贴近读者和观众,更要富有人情味,遍洒正能量。尊重困难群体与弱势群体的感情,是媒体人应该具有的温度,要让受众真切感受到媒体报道的温暖和正能量。

  在媒体融合发展的新时代,需要媒体人理解国情,理解当前传播业的深刻变化,才能更好地把握成为祖国需要的优秀新闻传播人才。媒体人需要坚持正确新闻取向以及政治方向,才能有效提升引导能力,坚持内容为王,以人民为中心,才能写出新闻精品。


查看更多观后感相关内容,请点击观后感

2020 阳光学习网版权所有. 湘ICP备190182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