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ythhrz.com--观后感】

观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连续剧或参观展览等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所谓“感”,可以是从作品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作品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观看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美丽中国观后感【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一篇: 美丽中国观后感

在看《美丽中国》,并试图写一篇关于这部纪录片观看感想的过程中,我刚好在读一本叫《菊与刀》的调查分析类著作。不知道是从哪个角度考虑,总觉得这部纪录片和《菊与刀》有相似的地方。

《菊与刀》是美国人类学家鲁斯本尼迪克特在没有亲自到日本调研的背景下,写出的一部关于日本民族性格和文化形成分析的文字作品;《美丽中国》则是由英国BBC拍摄的一部深入国家关于记录中国风光及探讨中国人特有的与自然联系的方式的影像作品。

俩者有不同。

《菊与刀》的作者因二战的大背景,没能亲自到日本游历就完成了一整部关于日本本土文化的书;而《美丽中国》则是以记录片的方式真实地记录展现发生在或长久以来就存在在中国的客观地理风貌或人文。

但我觉得相同点更多。

俩个作品都是行一个国家的角度去观察另一个国家。

一眼中国。BBC不可能与中国俩千年历程感同身受,它实质上反映的是在BBC眼里的中国。所以开始观看的时候,我听到BBC精心挑选的中国风民乐开场再配上英文解说时,并不觉得片中描述的地方与我有关。像听别人家的婆姨聚在门口讲你家的家谱,你成看客了。

另外一点,《菊与刀》和《美丽中国》都是经过加工的,对其他国家看法的镜像。无论本尼迪克特在书中列举的关于日本人文的案例还是自己整理的到的数据,无论BBC如何利用人物景观甚至音乐甚至讲述方式来证明镜头中的中国是真实客观的,都无法避免文章或影片发轫点的主观性。

简言之,《美丽中国》更倾向于去展示一个外国人希望看见的中国,当然,这和中国人想让外国人看到的中国是本质不同的。其实这也很容易理解,当中国逐渐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存在时,国外媒体需要通过一个途径来尝试去触碰一下这个某些逻辑上很让人不解(这一点其实贯穿了整部影片,摄制者一直在纠结于中国人是怎样把对自然的破坏改造与渗透进文化里的对自然的信仰敬畏结合在一起的)的大国家。

不过我倒是敢肯定这俩部作品的结局不同。《菊与刀》日本学界奉为研究日本民族性的必读书,但《美丽中国》我不知道有多少中国人看过。以我自己为例,看《美丽中国》分了好多次才看完,但《菊与刀》已经反复看了好几次。我们比较喜欢追问别人的家事,不喜欢自己被拿出来公开讨论;我们比较喜欢自省,不喜欢被别人拿着证据逼着反省。

不过,到底是件好事。

人独自过久了容易偏执,让别人帮着看看,可能更清晰真实点。

美丽中国只看了一部,这篇感想的角度有一些偏,对影片印象最深的是镜头的转换和配乐,但是感受不深,日后再及。

第二篇: 美丽中国观后感

在舒缓婉转的传统中国音乐中(我只听出其中有一首是《阳关三叠》),伴随着森林草原、戈壁大漠、雪山圣湖、江河湖沼等优美的画面更替,种种中国特有的珍贵动物纷纷登场,一个可与赵忠祥为《动物世界》的配音相媲美的男中音,用同样舒缓的口吻娓娓道来,讲述动物的故事,自然地插入中国历史、文化、人文、宗教、民族、民俗等,比较客观地反映出中国的经济社会的发展变迁、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与自然的相互作用与影响的幅幅画卷,引人遐思!

原来中国还有这样美的地方!对此,制片者除了惊艳,也指出了人类的发展给自然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带来的压力与挑战,但不是抱着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而是非常理解地提到中国政府和人民为与自然和谐共存和保护环境所付出的巨大努力与积极成效。特别提及,毛主席时代曾号召改造自然,相信“人定胜天”,但在总结经验教训后,中国已回归传统,追求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处。挑战是巨大的,但自然也有着神奇的力量,中国的环境问题在以缓慢的速度逐步改善,“只要人类有意愿(并付诸行动),自然界总会有办法(恢复)”。这是影片得出的一个重要结论。

这与西方媒体通常情况下一味炒作与渲染中国的环境问题有很大的不同。

秘鲁也有很多人或出于无知,或源于偏见,往往追随西方,刻意对中国的问题横加指责。去了中国,才发现大不一样,而惊叹于中国的发展,特别是平衡各种复杂矛盾与关系的高超艺术。

所谓“不当家不知柴米贵”,这么多的中国人不仅要生存,而且要发展,中国政府不仅要对本国负责,而且作为一个大国要对整个世界负责,面临的困难是外人难以想象的。有谁能真正肯定地给中国指明前进的方向?有谁敢夸口说放在那些个位上就有把握把中国的事情办得更好?

中国有几千年的智慧积淀,有海纳百川,包容世界的胸襟,中国的问题只有中国人通过自身的和谐发展才能解决得更好。

很高兴《美丽中国》这部片子与我经常向秘鲁朋友宣讲的某些思想不谋而合。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与中华民族多灾多难的近代世纪相比,今天我们可说是生逢盛世,怎当不备加努力。挑战和困难永远不会自动消失,但如能吸取教训总结提高,前途无疑是光明的。

第三篇: 美丽中国观后感

说真的,《美丽中国》给人的绝不仅仅是视觉上的震撼,更是一种心灵上的淘洗。

对于纪录片,贯彻的宗旨就是客观,客观是纪录片的本质。《美丽中国》创作者富有理性与关怀,执著追求真相与探索心灵,并且能够开启这一项打动世人内心的工程。

《美丽中国》远离现代城市的浮华,把镜头瞄准了自然中的生物与沿袭了几千年传统生活的人们,表现出中国历史长河中根深蒂固的和谐淳朴与天人合一的观念。这个定位是十分准确且适时的,因为在现代都市的快生活中,中国的古典特质已经日渐湮灭了。

很多事物是我第一次得以如此近距离观赏,有时候真的内心在疑问,这真的是中国嘛?

看到在巨大的洞穴中的小学校,既有同情也有羡慕。西藏几千年的对自然的敬畏,保护了当地原始的自然生态。那里的人们贴靠着大地,向着朝圣路,他们一心向善,信仰今生保护关爱这片圣洁之土与万物,定会有美好的来生。而如今我们大部分人类生活在物欲横流、人心冷漠的城市,没有想到中国很多地方,人与自然还是那么融洽,他们可能在世俗眼中是穷苦贫乏的,但事实是这些人的心灵才更为澄澈与充实。

镜头展现了奇趣的动物与绝伦的景色后总会加上诸如此类的解说:此物种已经濒临灭绝,此环境带已经严重缩减。这沉重的事实令我不禁生出无限忧心。

纪录片目的是记录,更是留给大众以思考。

中国面临的不止是环境危机、还有文化危机,我很难想出代表现代中国的符号是什么?看吧,外国人没有把镜头对准拔地而起的高楼,真正的中国不在大都市,而是在小巷胡同、竹林深处,在香格里拉,在楼兰。民族的信仰就在那些与自然生活了上千年依依不舍的村民心中。他们会坚守到最后一刻,只为那圣洁的天地。

喜马拉雅的巍峨山峦孕育了世界上一半人口,是众多文明的源头,几千年繁衍不息。然而再过30年,80%的冰川将不复存在,领略了神圣的恢宏之余更多的是对人类自我糟蹋,导致古老文明危在旦夕的震撼

有时候常常面对匪夷所思的镜头就想人家是怎么拍的,为什么可以在雪山高峰之间平稳地穿梭,拍一年四季的变化得经历如何漫长的等待。一部优秀纪录片最为重要的是创作的精神,团队意识,敢于冒险又耐得住寂寞。

《美丽中国》关注了自然与人生存的大命题。更多了种人文关怀,对古老的风土人情进行了深入地了解。人与自然的不断疏离违背了宇宙的规律,纪录片重新唤起了人们对自身环境的审视。自然不会毁灭,即便人类灭绝,天也照蓝,归根结底,人类毁灭的只是自己。

从香格里拉到丝绸之路,从蒙古草原到喜马拉雅,从大兴安岭到热带海洋,整个系列看下来,我更加了解了自己居住的土地,以及土地上几千年的人与生物。

我看到了一个真正的中国,一个原味的中国,一片数个世纪以来传送着的土地。


查看更多观后感相关内容,请点击观后感

2020 阳光学习网版权所有. 湘ICP备190182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