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ythhrz.com--小升初资讯】

科学普及简称科普,又称大众科学或者普及科学,是指利用各种传媒以浅显的、通俗易懂的方式、让公众接受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推广科学技术的应用、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的活动。科学普及是一种社会教育。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升初科学知识点总结人教版范文汇总三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一篇: 小升初科学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1、生的饺子会沉、熟的会浮,是因热空气比冷空气轻。

  2、加盐可以让马铃薯和鸡蛋浮起来,加盐是为了增大水的密度。

  3、用塑料薄膜做的降落伞可以在空中停留比较长的时间,是因高楼边有上升气流。

  4、我们能看见蓝天,是因阳光中蓝光的穿透力最强。

  5、放大镜能把纸点燃,是因为凸透镜能聚焦。

  6、指南针能指南,是因南边是地磁场的北极。

  7、雪地开车轮子上缠铁链,是为了增大摩擦力。

  8、夜观星星越来越少,是因宇宙还在不断膨胀。

  9、空调、汽车尾气、水泥地面、大量建房,是造成温室效应的罪魁祸首。

  10、植物有制造氧气、吸收灰尘和噪音、降低周围温度、抵挡风沙、固土固水的作用,因此应多种树种草。

第二篇: 小升初科学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科学》七年级上学期 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  科学入门

1.1  科学并不神秘

1、科学要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它们产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

2、我们要多观察、多实验、多思考,运用科学方法和知识,推动社会的进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1.2  观察和实验

1、观察和实验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方法,也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

2、在很多情况下,单凭我们的感官进行观察还不能对事物做出可靠的判断,因而经常要借助于一些仪器和工具来帮助我们做出准确的判断。

3、在科学研究中我们还常借助各种仪器来扩大观察的范围。

1.3 长度和体积的测量

1、 测量是一个将待测的量与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过程。

2、 长度的单位是米,用“m”表示。常用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单位换算:1千米=1000米  1米=10分米=100厘米=1000毫米  1毫米=1000微米

1微米=1000纳米  1米=10的六次方 微米 =10的九次方 纳米

3、 单位换算过程 [例]1.8米=1.8×1000毫米=1800毫米

4、 读数:精确值(最小刻度)+估计值(最小刻度的下一位)+单位

5、 体积是物体占有空间的大小。固体体积的常用单位是立方米,用“m3”表示。常用单位米3、分米3、厘米3、升、毫升。

单位换算:1米3=1000分米3  1分米3=1000厘米3  1升=1分米3  1毫升=1厘米3

6、①测量规则固体体积——刻度尺

②测量液体、不规则固体体积——量筒或量杯

量筒——刻度均匀  量杯——刻度上密下疏

7、 使用方法:使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时,必须将量筒放在水平桌面上使用,读数时视线与凹液面中央最低处相平。

8、 不规则固体体积测量方法:①排水法  ②针压法  ③重物法  ④薄膜法  ⑤替代法

1.4 温度的测量

1、 物体的冷热程度称为温度。

2、 实验中常用的温度计是利用水银、酒精等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3、 常用的温度单位是摄氏度,用“℃”表示。摄氏温度是这样规定的: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定为0,水沸腾时的温度定为100。0和100之间分为100等分,每一分就表示1摄氏度。零度以下,应读作零下多少摄氏度。

4、 温度计的使用:①不能测量超过温度计量程的温度。②温度计的玻璃泡要与被测物体充分接触。③一般不能将温度计从被测物体中拿出来读数。④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内液面相平。

5、 体温计里有一段很细的弯曲的管子,水银受热膨胀能通过它,遇冷收缩通不过它,因此可以离开被测者读数。

1.5 质量的测量

1、 一切物体都是由物质组成的,质量常用来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物体的质量是由物体本身决定的,是物质的一种属性,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温度、位置的变化而变化。

2、 物体质量的单位是千克,用“kg”表示。常用质量单位还有吨(t)、克(g)、毫克(㎎)。

单位换算:1吨=1000千克  1千克=1000克  1克=1000毫克

3、 实验室里常用天平来测量物体的质量。

1 调平。把天平放在水平台板上,把游码移到横梁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调节衡量的平衡螺母(向指针偏转的相反方向),使指针对准分度盘中央刻度线,这时横梁平衡。

2 称量。把被测物体放在左盘里,用镊子向右盘里加减砝码(先大后小)并调节游码在横梁标尺上的位置,直到天平恢复平衡。这时盘里砝码的总质量加上游码指示的质量值,就等于被测物体的质量。

3 称量完毕,用镊子将砝码逐个放回砝码盒内。

4、 保存在巴黎国家计量局内的质量标准物——国际千克原器。

1.6 时间的测量

1、 时间的常用单位是秒,用“s”表示。其他常用时间单位:时(h)、分(min)、毫秒(ms)。

单位换算:1时=60分=3600秒  1秒=1000毫秒

2、 时间包括时刻和时间间隔。时刻指“时间点”,时间间隔指“时间段”。

3、 实验室常用来记时的停表有电子停表和机械停表两种。

1.7 科学探究

1、 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提出问题→建立猜测和假设→制定计划→获取事实与证据→检验与评价→合作与交流

第2章  观察生物

2.1  生物与非生物

1、生物对刺激有反应,非生物对刺激没有反应。

蜗牛:触角两对,口(摄取食物);足(腹足)运动、爬行;眼;壳(保护)。有视觉、触觉、味觉、嗅觉。

2、我们把生物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的特征叫做生物的应激性。

3、生物与非生物的差别:

生物

非生物

1、对刺激有反应(有应激性)

对刺激没有反应(无应激性)

2、能生长

不能生长

★ 3、需要营养(会新陈代谢)

不需要营养(不会新陈代谢)

4、有严整的结构

无严整的结构

5、能生殖和发育

不能生殖和发育

6、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没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7、能适应环境、影响环境

不能适应环境、影响环境

4、动物与植物最主要的2个区别:

有些植物可以局部运动,动物可以自由快速运动。

植物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动物不可以。

2.2  常见的动物

1、地球上现存的动物大约有125万种。为了更好地研究与识别它们,我们需要对它们进行分类。分类的标准不一样,结果也不一样。

2、根据体内有无脊椎骨,我们可以将所有的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3、身体背部有一条脊柱,脊柱由许多块脊椎骨组成,成为脊椎动物。它可以分为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脊椎动物是动物中最高等的。身体上没有脊椎骨的动物称为无脊椎动物。地球上大约有4.7万种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约有20万种,大自然中大部分属于无脊椎动物。

4、鱼类:大约出现在4.5亿年前,目前世界上约有鱼类2.4万种。它们终身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用鳍游泳,无四肢,身体表面大多有鳞片,皮肤湿润,在水中产卵,体温不恒定。(如鲢鱼、鳙鱼、草鱼、青鱼、黄鱼、鲨鱼等)

5、两栖动物:大约出现在3.5亿年前。幼体水中生活,用鳃呼吸。成体生活在陆地或水中,无尾有四肢,主要用肺呼吸。(如青蛙的幼体和鱼有些相似,用鳃呼吸,成体用皮肤或肺呼吸。皮肤湿润,在水中产卵。体温不恒定。除此以外还有:大鲵、蝾螈、牛蛙等)

6、爬行动物:大约出现在3亿年前。它们一般贴地爬行,身体内有肺,皮肤表面覆盖着角质鳞片或甲,表皮干燥。卵生,体温不恒定。(如龟、蛇、鳄鱼、变色龙、鳖等)

7、鸟类:大约出现在1.5亿年前。它们的身体呈纺锤形,有喙无齿,前肢特化为翼,体表有羽毛,胸肌发达,骨骼愈合、薄、中空,脑比较发达。这些身体特征都很适合飞。翔卵生,体温恒定。气囊和肺相通,可进行双重呼吸,大肠很短。(如家鸽、鸡、鸭、鹅、鹦鹉、猫头鹰等)

8、哺乳动物:大约出现在2亿年前,目前它们是动物界中分布最广、功能最完善的动物。哺乳动物全身被毛,体温恒定,胎生,哺乳。是最高等的动物。(如鲸、蝙蝠、袋鼠、海豚、熊猫、猴等)

* 从鱼类到哺乳类,一个比一个高等:

水生 → 陆生;体外受精 → 体内受精;卵生 → 胎生;

体温不恒定 → 体温恒定;用鳃呼吸 → 用肺呼吸。

--------------------------[4-8皆为脊椎动物]-------------------------

9、扁形动物:身体多细胞,多数呈暗褐色或灰色,少数成亮色,两侧对称,有口无肛门,大多为雌雄同体。(如涡虫、血吸虫等)

10、腔肠动物:身体多细胞,有口无肛门,摄食和排泄用同一个口,周围有触手,触手表面有刺细胞,以做猎食及防卫之用。(如水母、水螅、珊瑚、海葵等)

11、棘皮动物:身体多细胞,幼体两侧对称,成体大多辐射对称。多营底栖生活,固着、移动或埋栖。骨板外面附以坚韧的肉质皮膜。(如海胆、海参等)

12、节肢动物:身体多细胞,身体不长较厚,无贝壳。身体有许多节肢构成,并且分部;体表有外骨骼、足、触角分节,两侧对称,卵生。(昆虫占100多万种)

13、软体动物:身体多细胞,一般身体两侧对称,身体柔韧,有外套膜,由外套膜腺细胞分泌物形成的贝壳,身体表面有被外套包被的内壳。(如蜗牛、乌贼、贝壳、蛤等)

14、环节动物:身体多细胞,具真体腔,身体分节,无足,长而薄,看似与节肢动物相像。(如蚯蚓,身体呈圆长形,由体结构成,考体表呼吸,会分泌粘液。生活在阴暗潮湿的地方,没有眼睛,下雨时会爬出,屎中含有丰富营养。)

15、线形动物:身体多细胞,身体细长,不分节,消化管前端有口,后端有肛门,呈线形。(如蛔虫、蠕虫等)

16、原生动物:身体单细胞,最低等动物,生活在海水及淡水内,底栖或浮游。(如草履虫、变形虫等)

-------------------------[9-16皆为无脊椎动物]-----------------------

17、昆虫属节肢动物,它是动物中成员最多的大家族,目前已知道的大约有100万种之多。昆虫体内没有骨骼,却在体表长着一层保护身体的外骨骼。昆虫身体分为头(一对触角)、胸(有三对足,两对翅)、腹三部分,还有一对复眼,一个口器。是唯一能飞的无脊椎动物。

2.3  常见的植物

1、能产生种子的植物叫做种子植物。植物分为种子植物和无种子植物。

2、种子外有果皮包被的植物称为被子植物(绿色开花植物都是),如苹果、豌豆、郁金香、樟、玉兰、青菜等,它们是植物界种类最多、分布最广的植物。种子裸露的植物称为裸子植物,它们分布很广,其中大多数种类植株高大,根系发达,抗寒能力强,如黑松、水杉、银杏、苏铁、侧柏等都是常见的裸子植物。

3、种子植物是自然界中最高等的植物。分为以上两种,区别为是否被果皮包被。被子植物具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裸子植物有根、茎、叶、种子。其中根、茎、叶是营养器官,花、果实、种子是生殖器官。

4、蕨类植物:它们没有种子,但有根、茎、叶。到了夏天,叶的背面会长出许多孢子囊,内有许多具有繁殖作用的孢子。

5、苔藓植物:它们的结构比蕨类植物更简单,没有根,只有柔软矮小的茎和叶,不开花,也没有种子,用孢子进行繁殖。

6、藻类植物:它们的结构更为简单,压根就没有根、茎、叶。

蕨类植物

苔藓植物

藻类植物

生活环境

阴湿的环境

潮湿的环境

水中

形态结构

根、茎、叶

无根,有茎、叶(有假根,固定作用)

无根、茎、叶

生殖方式

孢子生殖

孢子生殖

孢子生殖、细胞分裂

举例

蕨、胎生狗脊

地钱、葫芦藓

紫菜、海带、水绵、衣藻

7、对生物的分类有7个等级,从高到低分别是:界、门、纲、目、科、属、种。

2.4  细胞

1、1665年,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木栓切片时,发现了细胞。细胞很小,一般只有一到几十微米之间。

2、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相同的基本单位——细胞构成的。

3、动物细胞 ↓

细胞膜:保护作用,并且控制细胞与外界物质交换。

细胞质:许多生命活动的场所。

细胞核:球状,含有遗传物质,起传宗接代的作用。

4、植物细胞 ↓

细胞壁:最外层,由纤维素组成,具有支持保护作用,使植物具有一定的形状。

叶绿体:内含叶绿素,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椭圆形。

液  泡:含有细胞液。

细胞膜:保护作用,并且控制细胞与外界物质交换。

细胞质:许多生命活动的场所。

细胞核:球状,含有遗传物质,起传宗接代的作用。

5、1831年英国科学家布朗发现了植物细胞内有细胞核。19世纪40年代,德国科学家施莱登和施旺提出了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相同的基本单位——细胞所构成。

6、受精卵 ——→ 分裂、分化、生长 ——→ 生物个体(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

7、一个母细胞经过系列复杂的变化后,分裂成两个子细胞的过程,叫做细胞分裂。意义:单细胞生物增加个体数量,多细胞生物增加细胞数量。

8、细胞分裂时,细胞内存在一种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这种物质称为染色体。在动物的植物细胞分裂过程中,母细胞的细胞核内出现的染色体,最终会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刚分裂的子细胞只有母细胞一般大小。

9、细胞生长,体积由小变大。细胞吸收营养物质,合成自身的组成物质,不断长大,直至与母细胞一样大。

10、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有的子细胞,长到和母细胞一般大小时能继续分裂;而有的子细胞则发生变化,形成具有不同形态和功能的细胞,这种过程叫做细胞的分化。细胞分化产生的各种细胞形成了生命体的各种结构,一个受精卵就这样经分裂、分化和生长,最终长成了一个生命个体。

11、生长和分化往往相伴而行。

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①目镜和物镜:两者结合起来,有放大作用。它们的放大倍数分别可在目镜和物镜上面,目镜和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就是显微镜的放大倍数。

②镜座:马蹄形,使显微镜安置稳定。

③镜壁:是握镜的地方。

④反光镜:一面为平光镜,反面为凹面镜,都可采集光线。

⑤粗准焦螺旋:转动时镜筒升降范围较大。

⑥细准焦螺旋:转动时镜筒升降范围较小。

⑦镜筒和物镜转化器:镜筒上可安放目镜,下端有一个可以转动的圆盘,就是物镜转换器。转换器上的圆孔可安放物镜。

⑧载物台:放置标本的地方,中间有通光孔。

⑨压片夹:可固定载玻片。

⑩遮光器:载物台下面的圆形版,板上有大小不等的圆孔,叫做光圈。

倾斜关节:可使显微镜略微向后倾,,便于观察。

显微镜的使用一般包括安放、对光、放片、调焦和观察等过程:

1、 物镜转换。

2、转动准焦螺旋,可使镜筒上下移动对焦。

3、将玻片上的观察物正对通光孔。

4、向前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下降。

5、向后转动粗准焦螺旋,左眼看到物象后细调。

2.5  显微镜下的各种生物

1、生物体一般是由细胞构成的。其中大多数生物的个数是由许多细胞构成的,属于多细胞生物。也有一些生物个体微小,全部生命活动都在一个细胞内完成。属于单细胞生物。它们一般生活在水中。

2、衣藻 ↓

鞭毛:通过摆动使之游动。

伸缩泡:来排泄体内多余的水分。

眼点:感受光线的强弱。

细胞核:球状,含有遗传物质,起传宗接代的作用。

细胞壁:保护作用。

叶绿体:杯状。

3、草履虫(约0.3mm) ↓

小核:含有遗传物质。

大核:负责营养。

口沟:摄取食物。

食物泡:消化食物。

纤毛:使进行旋转运动。

伸缩泡:有吸集管(吸集水),共两个,一个在前三分之一处,另一个在后三分之一处,排出体内多余的水分。

胞肛:排泄口,排除体内残渣。

表膜:同细胞膜。

4、使肉发臭的是一种单细胞生物——细菌(遗传物质、细胞质、细胞膜、细胞壁、核糖体、鞭毛、液泡)。细菌很小,用放大镜看不到单个的细菌,但我们可以看到大量细菌繁殖在一起所形成的细菌团,即菌落。

5、酸奶是在鲜奶中加入乳酸杆菌经过发酵后制成的。

6、细菌既没有叶绿体,也没有像草履虫那样的摄食结构,它要依赖现存的有机物生活。在细菌体内看不到成形的细胞核,所以也被称为原核生物。

7、根据细菌形态的不同,可以分为螺旋菌、球菌和杆菌三类。

8、根据细胞内有无细胞核,可将细胞分为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

9、抑制细菌生长可以:

①干藏法:去掉食物中的水分;②冷藏法:低温环境可减缓微生物生长的速度;③真空保存法:抽出包装袋中的空气,使食物与空气隔绝;④加热法:食物经过加热,然后密封。因素:温度、水分、氧气。

10、食用菌是大型的真菌,如香菇、蘑菇、金针菇、木耳等。

11、有些食物不能用高温加热(如牛奶),否则会影响到它们的营养和味道。对于这类事物,我们可快速将它们加温至一定温度(一般为60℃—85℃),持续15到30分钟,然后迅速冷却。这样既能杀死食物中的大部分微生物,又能保持原有的味道。这种加热法叫做巴斯德消毒法,是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发明的。

12、植物和动物的受精卵是一个细胞,它经过多次分裂和生长后,除少数细胞继续分裂外,其余大部分细胞则分化成各种不同形态和不同功能的细胞群,这些细胞群就是组织。

13、植物的基本组织:具有保护功能的保护组织、能输送物质的输导组织、能制造和贮存营养物质的营养组织、其支撑和保护作用的机械组织、能分裂产生新细胞的分生组织。

14、在叶的表面有一层表皮,扁平的表皮细胞排列紧密,起着保护作用。表皮是植物的一种保护组织。在叶片的中部,可以看到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叶肉细胞,它们是植物的营养组织。在叶脉处,有输导组织,它们能输送从根吸收来的水分、无机盐以及由叶制造的营养物质。

15、人体内有四大基本组织,即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和神经组织。

16、人的皮肤、内脏器官的表面和体内各种管腔的内表面,主要由上皮组织构成。它由许多密集的上皮细胞组成,主要有保护功能。有些有分泌和吸收物质的功能。

17、血液、软骨、肌腱等组织的细胞间隙较大,细胞间质多,体内分布广、形态多样,成为结缔组织,它具有运输、支持等多种功能。

18、人体的四肢、躯体,体内的心脏、胃、肠等器官内都有肌肉组织。肌肉组织由肌细胞组成,具有收缩和舒张的功能。人体的肌肉组织可以分为三种:心肌、骨骼肌和平滑肌。

19、神经组织主要由神经细胞构成,它具有接受刺激、产生并传导兴奋的作用。神经组织主要分布在脑、骨髓和神经中。

20、皮肤,由外到内可分为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三层。

①表皮位于皮肤的外表,细胞排列紧密。表皮主要起到保护身体、防止细菌入侵的作用。它是由上皮组织构成。

②真皮内有许多血管、汗腺以及触觉小体、毛囊、立毛肌、热敏小体和冷敏小体等。触觉小体、热敏小体和冷敏小体能感受外界给予皮肤的触碰、挤压、冷或热等刺激。

③皮下组织主要是脂肪,能缓解冲击、储存能量。

2.6  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1、由多种组织构成的、具有一定功能的结构成为器官。

2、人体内与摄食、消化有关的器官有口腔、咽、食道、小肠、大肠、肛门(消化道)以及唾液腺、胃腺、肠腺、胰腺、肝脏(消化腺)等,它们称为消化器官。

3、由若干功能相近的器官按照一定顺序排起来,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活动的多个器官的总和就成为系统。

4、人体有呼吸系统、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生殖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

5、食物→口腔(分泌唾液)→咽(推向食道)→食道(推向胃)→胃(分泌胃液)→小肠(分泌胆汁、胰液、肠液)→大肠→肛门

2.7  生物的适应性和多样性

1、沙漠中的仙人掌具有肉质的茎,刺状的叶。肉质茎可贮存更多的水分,刺状叶可减少水分的散失。

2、植物适应环境的表现:向光性。

3、保护色:色彩与环境相同,不能分辨出轮廓。(变色龙)

4、警戒色:有鲜艳的外表,起警告作用,一般有毒臭或腐蚀性。(箭毒蛙)

5、拟态:外表形态与周围的物体相似。(竹节虫)

6、以上三种方式便于生物捕食、逃避灾害、便于繁殖。

7、大多数生物的灭绝都是因为丧失了栖息地而造成的。

8、为了保护资源,特别是为了保护珍稀生物资源和具有代表性的自然环境,国家划出了一定的保护区域,这样的地区叫做自然保护区。有:广东省的鼎湖山、贵州省的梵净山、吉林省的长白山、四川省的卧龙山等。

第三章  地球与宇宙

3.1  我们居住的地球

一、人类对于地球的认识

1.古代的中国人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古代印度人则认为大地是一个圆盾,由三头大象驮着,站在龟背上。古代巴比伦人想象大地是个龟背隆起的空心山,大陆四面环绕着海水,有一个浑圆的巨大天罩盖在上面。

二、现在人们对于地球的认识

1.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

2.地球赤道半径是6378千米,两极半径6357千米,仅差0.33%

3.地球赤道周长约为4万千米。

三、证明地球是球体的现象。

1.地平线  2.月食  3.登高望远  4.帆船  5.天涯海角  6.时差  7.北极星

3.2  地球仪和地图

一、地球仪

1.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的线叫做经线,也称子午线。经线等长,为半圆。

2.在南北两极之间,与两极等距,并且与经线垂直的线叫做赤道,与它平行的线叫做纬线。纬线不等长,为整圆。

3.国际上规定,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市天文台原址的那条经线为0°经线,也叫本初子午线。

4.0°经线以西的180°属于西经(W)。0°经线以东的180°属于东经(E)。

5.赤道以北就是北纬(N)。北纬90°就是北极。赤道以南就是南纬(S)。南纬90°就是南极。

6.纬度从赤道算起,把0°定为赤道,由赤道到北极和南极各分作90°。

二、地图

1. 地图是用不同的符号、颜色等把缩小了的地理事物在纸上表现出来。

2. 地图三要素是:图例和注记、方向和比例尺。

3. 比例尺

①比例尺表示实地距离在图上距离的图例。

②大比例尺:大于或等于1:10000,即1厘米表示1千米以下。

小比例尺:小于或等于1:1000000,即1厘米表示10千米以上。

中间的称为中比例尺。

③大比例尺地图表示的范围小,描述的内容也比较详细。

小比例尺地图表示的范围大,描述的内容也比较粗略。

4. 比例尺的表现方式

地图的方向常用三种方法来表示:

(1)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经线靠北极端的指向为北,经线靠南极端的指向为南。

(2)有的地图用一个指北的方向标指示北方。

(3)一般地图的方向为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5. 三种定向法

(1)一般定向法

(2)经纬网定向法

(3)指向标定向法

3.3  太阳和月球

一、太阳

1.太阳是离地球最近的恒星。表面温度约为6000℃,中心温度高达1500万℃。

2.太阳大气层从里到外可分为3层,依次为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

3.人们把太阳光球层上的许多黑斑点称为太阳黑子,其实它是太阳表面由于温度较低而显得比较暗的气体斑块。

4.太阳黑子的多少和大小往往作为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

5.太阳黑子活动的周期约为11年。黑子数最多的那一年,称为太阳活动峰年;黑子数极少的那一年,称为太阳活动谷年。

6.太阳色球层上有时会出现一些突然增亮的斑块,叫做耀斑。耀斑爆发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7.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很大。例如太阳风增强时可以影响地球上的短波通讯。太阳黑子、耀斑活动增强时,人们就要注意用各种防晒措施来避免太阳光中过强的紫外线对皮肤的损伤。

光球层   太阳黑子

8.太阳活动   色球层   日珥、耀斑

日冕层   太阳风

二、月球

1.月球是地球的唯一的天然卫星。

2.月球本身不发光,我们看到的月球是太阳照亮的月面。

3.月球表面明暗相间,亮区是高地,暗区是平原或盆地等低陷地带,分别被称为月陆和月海,平均高差为2~3千米。

4.月球表面最引人注目的是随处可见的环形山,即月坑。研究表明,环形山主要是月球形成早期小天体频繁撞击月球的产物,也有一些是由月球上古老火山爆发形成的。

5.月球表面除了岩石及其碎屑外,几乎什么都没有,既没有空气,也没有生命。

6.因为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月球上昼夜温差大、听不到声音、布满环形山、没有天气变化和黑色背景。

3.4  观测太空

一、星座

1.古代希腊人把天空分成48个星座。古代中国人把天空划分为“二十八宿”。现在,国际上把天空划分为88个区域,命名为88个星座。

2.在北半球,北极星是指北的最好参照物。

3.把北斗星斗前二星连线,并朝斗口方向延伸约5倍距离即可找到北极星。

4.北极星在小熊座,织女星在天琴座,牛郎星在天鹰座,天狼星在大犬座,北斗星在大熊座。

5.北斗星斗柄朝东是春季,北斗星斗柄朝西是秋季,北斗星斗柄朝南是夏季,北斗星斗柄朝北是冬季

简单要决: 东南西北,春夏秋冬 。

二、星图

1.星图要举过头顶,并上北下南的看的原因是 星图上的东西方位和地表上的东西方位相反。

3.5  月相

1. 月相的定义:月球的各种圆缺形态。

2. 月相形成原理:

① 月球本身不发光、不透明

② 月球绕地球转动,使太阳、地球、月球三者相对位置在一个月中有规律地变动

3. 月相形成规律:(新月)—(娥眉月)—(上弦月)—(凸月)—(满月)

—(凸月)—(下弦月)—(残月)—(新月)

简单口诀:上上上西西,下下下东东。(上半月—上弦月—上半夜—西半天—月面朝西)

4. 当月相出现上弦月和下弦月时,太阳,地球,月球三者位置是垂直;当看到新月,满月时,太阳,地球,月球三者位置在在一条直线上。

5. 新月出现在农历每月初一,满月(望)和月食出现在农历每月十五,十六,而初七,初八出现上弦月, 二十二,二十三出现下弦月。

6. 从新月到满月再到新月, 为月相变化的一个周期,这个周期平均为29.53天,称为朔望月。

3.6  日食和月食

一、日食

1.地球上某些地区有时会看到太阳表面全部或部分遮掩的现象,这种现象称为日食。从西缘开始,结束于东缘。

2.地球带着月球绕太阳运动,当月球运行到地球和太阳之间,并且三个星球正好或接近排成一条直线式,月球挡住了我们观察太阳的视线,就产生了日食现象。

3.日食有日全食、日环食和日偏食三种类型。

4.当月球运行到地球与太阳之间,月球遮住了太阳的一部分时,出现日偏食;月球只遮住了太阳的中心部分、在太阳周围还露出一圈日面时,出现日环食;太阳完全被遮住时,出现日全食。

5.由于月球绕地球运动的轨道平面和地球绕太阳运动的轨道平面有一个5°左右的夹角,因此日食并不是每个月都会发生。

二、月食

1.由于地球大气对太阳光的折射,发生月食部分的月球并非全黑,而是呈暗弱古铜色。

2.月食有月全食和月偏食两种类型。从东缘(左)开始,结束于西缘(右)。

3. 月球本身不发光,当日,地,月位于同一条直线上, 月球又位于日,地的一侧,当月球被地球的影子逐渐遮掩,就发生了月食现象。

3.7  探索宇宙

一、太阳系

1.八大行星、小行星、彗星等天体按一定的轨道围绕太阳公转构成了太阳系。

2.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

3. 彗星是由 岩石的碎片、固体微粒、水结冰组成的。

最着名的彗星是:哈雷彗星。它的周期是76年 ,下次是2062年回归地球。

彗核

彗星的结构   彗发

彗尾

4.与大气摩擦燃烧发光而划亮夜空的现象,称为流星现象。

5.没有烧尽的流星体降落到地球表面,叫做陨星。主要由岩石构成的陨星叫陨石。

水星(离太阳最近)

金星(最亮的行星,离地球最近)

地球

6.八大行星    火星(主要成分为二氧化碳)

木星(体积最大,表面有大红斑,有光环)

土星(体积质量第二大,有光环,卫星最多)

天王星(有光环)

海王星(有光环,离太阳最远)

二、银河系和宇宙

1.光在一年中所走过的距离为1光年,约为94605亿千米。

2.光年是长度单位。

3. 银河系由众多恒星和星际物质组成。它的形状是:螺旋状结构,中间厚,周围薄 。人类观测到的最远天体距离地球约150亿光年 。

地月系

太阳系

银河系            其他行星系

4.宇宙            其他恒星系

河外星系

第四章  物质的构成

这个单元主要分为6节:1、熔化与凝固 2、汽化与液化 3、升华与凝华 4、物质的构成 5、物质的溶解性 6、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物质会以什么状态存在与温度有关。物质一般存在固态、液态、气态三种状态,在一定条件下,物质可以从其中一种状态转变成其他另一种状态。

4.1  熔化与凝固

一 、基本概念

熔化(吸热)     汽化(吸热)      升华(吸热)

固态--液态  液态---气态   气态---固态

凝固(放热)     液化(放热)      凝华(放热)

液态--固态   气态--液态   固态--气态

二 、具体讲述

定义一: 根据各种固体熔化的不同特点,可以将固体分为两类。一类像硫代硫酸钠(俗称大苏打或海波)那样,具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叫作晶体。另一类像松香那样,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叫作非晶体。但无论是晶体还是非晶体,熔化时都要从外界吸收热量。

定义二: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做熔点。不同的晶体熔点不同,熔点是晶体的一种特性。

常温下处于液态或气态的晶体叫做低熔点物质。

定义三:凝固是熔化的逆过程。无论是晶体还是非晶体,在凝固时都要向外放热。晶体在凝固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这个温度叫作晶体的凝固点。同一晶体的凝固点与熔点相同。非晶体没有凝固点。

一个方法:水浴法加热(使受热均匀)

晶体:排列整齐、规则。(自然条件)有固定熔点。

固体

非晶体:排列没有规则,受热时,随温度升高,会变软,没有固定熔点。

※钨是熔点最高的金属。

晶体熔化凝固曲线:

例题剖析:1 在我国北方寒冷地区,要使用酒精温度计而不使用水银温度计是因为

A、固态水银比固态酒精的熔点低

B、水银温度计没有酒精温度计准确

C、液态水银比液态酒精的凝固点高

D、液态水银比液态酒精的凝固点低

正解:C

4.2  汽化与液化

一、汽化

1、蒸发

定义一: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的汽化现象叫蒸发。

定义二:液体温度越高,液体表面积越大,液体表面空气流越快,蒸发得越快。

定义三:不同液体蒸发快慢不同。

实验表明,液体蒸发时,温度要降低。液体由于蒸发温度降低后,会从周围物体吸收热量,从而导致周围物体温度降低。利用:致冷剂

人能利用汗液的蒸发来调控体温。

2、沸腾

沸腾条件:①达到沸点 ②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③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

定义一:水在一定的温度下会发生沸腾。水在沸腾后继续加热,一方面水的表面蒸发加剧(温度大),另一方面水内形成大量气泡(水蒸气)气泡上升到水面后破裂,将里面的水蒸气释放出来。这时水继续从外界吸热,温度保持不变。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定义二:不同液体,沸点不同。气压越大,沸点越高。注意:1标准大气压下状况。

二、液化

液化方法:①降低温度 ②压缩体积

例题剖析:1 下列现象中,属于汽化的是

A、冬天人们口中呼出的“白气”

B、夏天冰棍会冒“白气”

C、雾露的形成

D、雾的消退

正解:D

4.3 升华与凝华

实验一:固态的碘晶体受热后直接变成了碘蒸气(升华),遇冷后又直接变成碘晶体(凝华)。

干冰:二氧化碳的固态

雨:云中降落下来的液态水滴

雪:云中降落下来的固体水

云:由许多细小的水滴或冰晶组成的

雾:近地面中水蒸气---液化

霜:近地面中的水蒸气---凝华

露:近地面中的水蒸气---凝结

4.4 物质的构成

一、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

二、分子之间有空隙(气体分子之间空隙最大,液体第二,固体第三)

三、分子处于不停的运动之中

四、扩散现象:温度越高扩散越快。说明一切物质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由于分子的运动与温度有关,所以,这种无规则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

例题剖析:1、我们能闻到某种固态物质的气味,说明这一固态物质有什么特点?

正解;固态物质中的分子扩散。

2、扩散在哪种状态的物质中进行得最快?

A、固态    B、液态    C、气态    D、无法判断

正解:C

4.5 物质的溶解性

定义一:一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溶液的过程-----溶解。

定义二:在一定条件下,物质的溶解能力有限。

定义三:相同条件下,不同物质溶解能力不同。

①溶解能力随温度升高而增加(蔗糖)

②溶解能力随温度升高而减弱(熟石灰)

③溶解能力随温度升高而不明显(食盐)

定义四:物质的溶解能力随温度变化而变化。

定义五:压强大,气体溶解能力强;压强小,气体溶解能力弱。

定义六:液体温度越高,气体溶解能力越弱。

溶解的吸热与放热(硝酸温度钠↓吸热,氢氧化钠温度↑放热)

影响食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因素:搅拌、颗粒大小、水温等。

4.6 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一、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物质只是从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而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1.物质变化

化学变化:物质从一种物质变成了另一种新的物质。

2.化学变化时一定发生物理变化,物理变化时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

二、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等)

1.物质变化

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酸性、碱性、可燃性)

2.酸碱性

①闻气味的方法:用手轻轻扇动,是少量气体分子进入鼻腔。

②如果浓硫酸流到皮肤上先用干布擦,再用清水冲洗。

定义一:酸性强弱与物质浓度有关。

①紫色石蕊试液----测定物质酸碱性最简单的方法

碱性溶液-----变蓝   酸性溶液-----变红  中性溶液-----不变色

②测定酸碱性强弱------①pH试纸 ②酸度计

③pH试纸:范围0-14         pH=7  中性         pH<7  酸性         pH>7  碱性

④pH试纸使用方法:用洁净的玻璃棒蘸取被测溶液,滴在PH试纸上,将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对照,读出pH值。

例题剖析:蜜蜂的刺中含有酸性物质,当我们不小心被刺时,应用下边那种物质冲洗

A、酱油PH=4         B、牛奶 PH=5.6

C、水 PH=7           D、肥皂 PH=8.9

正解:D

第三篇: 小升初科学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1、为什么先看见闪电后听到雷声?(光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比声速快)

  2、中国第一个奥运会冠军是谁?(许海峰)

  3、下面的称号各是谁?(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鬼—李贺山水诗人——孟浩然、田园诗人——陶渊明)

  4、月亮围绕什么东西转?转一周期多长?(地球)(24小时)

  5、最小最冷的星星是什么?(冥王星)

  6、地球的厚被是什么?(大气圈)

  7、飞机上为什么要装黑匣子?(它是用来记载失事时飞机上的各种情况的,帮助人们了解事故的原因的)

  8、春节有哪些风俗?(扫房、放爆、贴春联、吃年夜饭等)

  9、什么动物能预测地震?(牛、马、驴、兔、鸡、狗、蛇、鼠、狗、猫、燕子、鹰等)

  10、什么植物先开花,后长叶?(连翘、迎春花、腊梅、桃树、梨树)

  11、药瓶为什么是浅色的?(因为浅色能反光,深色的受太阳光一照,吸收光多,药品容易变质)

  12、谁发明蒸汽机?(瓦特)

  13、哪种恐龙最硬?(剑龙)

  14、地球的血是什么?(岩浆)

  15、为什么不能关灯看电视?(电视机的屏幕和图象都比较小,在黑暗中看,视力要高度集中和扩展,对电视机屏幕上的光线的强烈反映特别敏感,会使眼睛受到刺激,视力下降)

  16、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是谁?(朱德、彭德怀、贺龙、陈毅、刘伯承、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林彪、叶剑英)

  17、为什么兔子不用喝水?(因为兔子的主食青菜里有大量水份,足够身体的需要了,如果肠里的水一多,就会患肠胃炎。但兔子体内缺水时,也是可以喝水的)

  18、什么是流星?(指太空很小的固体或尘埃闯入地球大气层所产生的光迹)

  19、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天文学家是谁?(张衡)

  20、电池的发明人是谁?(伏特)

  21、第1个到达月球的两个宇航员是谁?(阿姆斯特郎和奥尔德林)

  22、泰山在哪个省哪个市?(山东泰山市)

  23、世界上最宝贵的五大宝石叫什么?(猫眼石、祖母绿、金刚宝石、蓝宝石、红宝石)

  24、鱼类的祖先叫什么?(文昌鱼)

  25、世界上最毒的蜘蛛叫什么?(狼蜘)

  26、法国的首都是什么?(巴黎)

  27、英国的首都是什么?答案:伦敦。

  28、我国的四大海产是哪四样?答案:大黄鱼、小黄鱼、带鱼、乌贼。

  29、最大的哺乳动物是什么?答案:蓝鲸。

  30、最大的两栖动物是什么?答案:娃娃鱼。

  31、两栖动物的祖先是哪种动物?答案:鱼。

  32、最早的农作物是什么?答案:小麦。

  33、甩掉中国贫油帽子的人是谁?答案:李四光。

  34、谁发明了麻醉术?答案:华佗。

  35、橡皮是谁发明的?答案:爱迪生。

  36、是谁发明了导弹?答案:钱学森。

  37、海龟的寿命有多少?答案:300岁。

  38、中国是世界上产虎最多的国家,那么什么最为名贵?答案东北虎。

  39、什么动物是人最早驯养的?答案:鸡。

  40、最高的哺乳动物是什么?答案:长颈鹿。

  41、地球上最早出现的绿色植物是什么?答案:蓝藻。

  42、代表着和平的植物是什么?答案:橄榄枝。

  43、UFO是什么标志?答案:飞碟。

  44、不给仙人掌浇水,最多能活几年?答案:6年。

  45、山茶是什么血型?答案:O型。

  46、我国杂交水稻之父是是谁?答案:袁隆平。

  47、飞机是谁发明的?答案:莱特兄弟。

  48、全球的四大害是哪四种?答案:老鼠、蚊子、苍蝇、臭虫。

  49、为中国夺得第1枚国际金牌?答案:吴传玉。

  50、第一个预报彗星的是谁?答案:哈雷。

  51、汉民族的共同语是什么?答案:普通话。

  52、被称为捕虫神刀手的.是什么动物?答案:螳螂。

  53、中国是何时参加奥运会的?答案:1924年。

  54、最长的马拉松赛跑用了多少时间?答案:54年。

  55、乒乓球是中国人引为骄傲的“国球”吗?答案:是的。

  56、冰淇淋是哪国发明的?答案:中国。

  57、世界上第一个两次获得若贝尔奖的是谁?答案:居里夫人。

  58、酱油是从哪个朝代开始的?答案:秦汗时期。

  59、最早的地雷是谁发明的?答案:爱国名叫将戚继光。

  60、书法有哪些种类?答案:正书、草书、篆书、隶书、行书、楷书。

  61、感恩节是哪国的节日?答案:美国。

  62、感恩节是每年的几月的第几个星期几?答案:每年的11月的第四个星期日。

  63、植物是空气的净化器代器吗?答案:是的。

  64、哪些蚊子会吸人的血?答案:雌蚊。

  65、含义深刻的小故事是什么?答案:寓言。

  66、我国农历中有多少个节气?(24个)

  67、我国法律规定,未满多少周岁的公民称为未成年人?(18)

  68、企鹅是南极还是北极的特有动物?(南极)

  69、地球上有四大洋,位于地球最北部的是什么大洋?(北冰洋)

  70、我国古代文化中的“五行”是指什么?(金木水火土)

  71、离地球最近的一颗恒星是哪一颗?(太阳)

  72、我们经常在商品包装上看到的一些黑白间隔的直条,这是什么?(条形码)

  73、寓言“坐井观天”中坐在井中的是什么动物?(青蛙)

  74、吃西餐时,我们应该用哪只手拿刀,哪只手拿叉?(右手拿刀,左手拿叉)

  75、文房四宝指的是哪四件东西?(笔墨纸砚)

  76、百家姓》中的第一个姓氏是什么?(赵)

  77、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中的造纸术是谁发明的?(蔡伦)

  78、世界上最小的鸟是?答案:蜂鸟。

  79、我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是什么?(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

  80、戏曲人物中画白色脸谱的一般是好人还是坏人?(坏人)

  81、我国第一大岛是:(台湾岛)

  82、电风扇能把空气吹凉吗?(不能)

  83、我国古代有“琴棋书画”之说,请问琴指什么?棋指什么?(古筝围棋)

  84、人体有多少块骨骼?(206块)

  85、我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是哪个湖?(青海湖)

  86、中国在南极设立的第一个考察站叫什么名字?(长城站)

  87、发明了电话的科学家是谁?(贝尔)

  88、自然界已知的最硬物质是什么?(金刚石(钻石))

  89、属于可再生的清洁的常规能源是什么?(水能)

  90、每年的“世界环境日”是哪一天?(6月5日)

  91、人体含水量百分比最高的器官是?答案:眼球。

  92、人的一生大约要喝多少吨水?(80吨)。

  93、美术中的“三原色”指哪三种颜色?(红、黄、蓝)

  94、人的正常体温是多少?(370C左右)

  95、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体育盛会奥运会是几年举行1次?(四年)

  96、奥运“五环旗”中的“五环”分别是什么颜色?(红、黄、蓝、绿、黑)

  97、空气中支持燃烧的气体叫什么?(氧气)

  98、“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搭乘了的宇航员名叫什么名字?(杨利伟)

  99、与人类最接近的动物是:(大猩猩)

  100、食物的“五味”是指(酸、甜、苦、辣、咸)


查看更多小升初资讯相关内容,请点击小升初资讯

2020 阳光学习网版权所有. 湘ICP备190182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