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ythhrz.com--自主招生】

  大学生选择自主创业,不仅是自己的就业问题得到了解决,还创造了心得就业机会。下面是烟花美文网小编精心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大学生自主创业论文,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大学生自主创业论文篇1:大学生网上创业管理

  摘要:近几年来大学生的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基于网络的普及和电子商务具有进入门槛低、风险小、容易上手等特点,给大学生自助创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同时,大学生网上创业成为缓解就业难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加强大学生网络创业与管理意义重大。

  关键词:大学生,网上创业;管理

  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今天,创业已成为解决大学生就业的重要途径,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以及电子商务的蓬勃兴起,使具有门槛低、成本小、风险小等优越性的网上创业成为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一项选择。随着创业环境的不断优化,大学生在网上创业有其自身的优势与风险,只有发挥优势、弥补劣势、克服威胁、规避风险、抓住机会、迎接挑战,才能使得自己的创业计划更为切实可行,更多一分胜算的把握。本文就利用电子商务创业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并给出网上创业模式,对大学生自主创业具有指导意义。

  一、大学生网络创业研究的理论基础

  1.网络创业的基本概念

  网络创业是一个新兴词,顾名思义,就是通过网络建立自己的事业或者在网络上建立自己的事业。国外知名学者和机构对“创业”的定义,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即创业特征、创业过程、创业结果和创业环境。即具有识别机会的能力、创业家的个性与心理特质善于从变化中发现机会、获取机会、创建新组织并开展独立的新业务活动。网络创业定义为“行为者在互联网环境中把握并利用市场机会、协调资源、创建组织以开展新业务的商业活动”。

  2.大学生与网络创业

  在对网络创业有所了解以后,我们来看网络创业的特定主体:大学生。根据众多专家和学者的研究,促使大学生网络创业的原因有主观的因素,也有客观的因素。

  从主管因素看,大部分专家学者的观点认为,大学生具有敢于挑战、敢于冒险、动手能力强、具备独立自主精神等优势,因此大学生往往倾向于创业。同时依赖一定网络技术创业的大学生往往运用IT技能强,能在互联网络上搜寻到许多信息,使得大学生具备比较强的竞争力。可见,精神、素质和一定的网络技术是网络创业的主体所具备的一些普遍特征。

  从客观上看,首先,由于严峻的就业形势,迫使大学生寻求传统以外的新就业方式,网络创业就成为一条新途径,尤其是在我国受此因素的影响更大;其次,随着电子商务的普及,网络创业比起传统创业方式来说,具有初始资本投入低、运营成本低、风险小、方式灵活和利润回报率高等特点,吸引着大学生进行网络创业;第三,高校、企业和政府等对创业和网络创业的重视和相关活动的组织实施,也激发了大学生的创业热情,锻炼了大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网络创业作为一种新型的创业方式,已成为大学生创业的主要选择。

  3.大学生网络创业的重要意义

  2009年,由于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大学生的前途与命运备受关注。在大学生就业形势极为严峻的情况下,自主创业成了另一条就业的重要途径,我国政府也提出了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新思路,年轻的大学生肩负起以创业解决就业压力的历史重任。大学生网络创业影响不小,意义非凡。第一,在提高自身实践能力的同时解决本人的就业问题;第二,影响带动同校和周边院校同学参与网络创业,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第三,还解决了很大数量的大学毕业生和社会人员的就业问题。所以说,各级政府、高等院校乃至整个社会都应该大力支持并积极推动大学生网络创业,大学生网络创业群体可以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推动力量,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大学生网络创业的现状

  1.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高校的扩招,使在读大学生和毕业生逐步增多,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630万人,比2009年的611万净增19万人,造成了就业难的局面;另一方面,国际金融危机而导致的实体经济危机,使得就业岗位减少,造成了就业形势非常严峻。

  2.就业难引起社会关注

  国家鼓励大学生创业以弥补岗位的缺失,同时也能够为其他社会劳动者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强调“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作为扩大就业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报告提出在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的同时,“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加强就业观念教育,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目前发达国家大学毕业生创业率在20%-30%,而我国仅为1%-2%,造成这一数据差距巨大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大学生缺乏社会资源、缺乏创业资金、缺乏社会经验是比较突出的几个关键因素。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电子商务优越性的客观存在,使网上创业成为校园的新话题,越来越成为大学生创业的新选择、新趋势。

  3.互联网蕴涵着巨大的创业机会

  电子商务作为互联网时代重要的一种网络应用,其快速发展带动了网络创业的发展。电子商务的应用范围和模式众多,基于互联网商务功能可以划分为:基于产品销售模式、基于服务销售模式和基于信息交付模式等三大类。基于网络产品销售进行网络创业,所需的成本、时间和技能要求,相对来说比起服务销售和信息交付来说要低,因此也更容易成为大学生的普遍选择。此外,中国的网络购物正在快速增长,越来越多的网民习惯于价格透明和购买方便的网络购物。目前中国网民中,大约4个人中有1个人是购物用户,而在欧美和韩国等互联网普及率较高的国家,每3个网民中就有2个人在网上购物。中国网络购物的市场潜力还远未被释放。

  三、大学生网络创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大学生在网络创业过程中遇到过的主要困难包括:信用方面等级较低,处于竞争劣势;由于经验不足难以找到稳定可靠的货源;因为在校或刚毕业,缺乏资金支撑,融资困难;缺乏网络经营的基本技能与经验;难以确定经营方向;耐心和韧性不够;缺乏有效的创业指导和氛围;与学业有冲突。安排不出足够的时间;雇用人员的管理等问题。鉴于以上诸多困难和问题,希望准备网络创业的大学生可以参加“淘宝大学”举办的“网店运营专门人才”举办的培训班,相信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大学生网络创业应注意的事项

  1.网络创业平台的选择

  在大学生网络创业所选择的电子商务平台方面,大多是以淘宝网、易趣网、拍拍网等网站为平台,因为在这种平台上创业具有投资少、门槛低、风险小等特点;而自建网络平台则需大量资金,对于刚毕业或者未毕业的大学生来说是很困难的,因此选择自建网络平台的大学生数量是极少的。

  2.网络创业经营商品的选择

  首先,因受资金匮乏因素的制约,大学生网上创业主要应选择资金占用小、自身比较熟悉的产品,如书籍、服装、生活用品、音像制品、美容护肤产品、充值卡和游戏等。其次,创业项目的选择应具有校园特色。一些大学生借助校园内独特的资源优势,在学校BBS上发布各种商品以及二手物品信息,将校园BBS变成了赚钱阵地。通过BBS既可以送夜宵、洗衣服、卖鲜花。也可以交流剩余物资,还可以进一步升级成为某些产品的校园代理。第三,货源的来源可采取多种方式,通过自身资源、实体合作、网上批发、市场批发、外销余单等渠道,均可解决货源问题。

  3.网络创业资金来源

  因为基于淘宝网、易趣网、拍拍网等电子商务平台的网络创业处于微型创业,创业启动资金要求不高,投入不大。多数大学生是靠自己的零花钱、生活费甚至奖学金来支撑自己的网店,有一部分的大学生则采用合伙人集资,还有的选择向银行贷款、学校资助或者政府资助作为网络创业启动资金。

  五、结束语

  互联网技术的日新月异,电子商务飞速发展。电子商务具有门槛低、风险小、容易上手的特点非常适合大学生创业的条件,从网络人手自主创业也许会为毕业生开辟一条全新的道路。另外,大学生网上创业成为缓解就业难的一个途径。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社会、政府和高校等各个层面都开始积极鼓励和大力支持大学生网络创业,大学生网络创业意义和价值重大。

  参考文献:

  [1]陈聂:电子商务引领大学生网上创业[J],商场现代化,2008,(17):166

  [2]郭丽君,刘强,卢向阳:中外大学生创业教育政策的比较分析[J],高教探索,2008,(1):152

  [3]徐娟,李化树: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国际发展趋势[J],社会科学论坛,2008,(10):136

  [4]韩瑞芳:网上创业拓宽大学生就业新途径[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9):160

  [51梅伟惠:美国高校创业教育模式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08,(5):52

  大学生自主创业论文篇2:大学生自主创业心理障碍解析

  摘 要:随着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发展,我国已迎来了高校扩招后大学生就业高峰期,就业形势异样严峻。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是社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更需要涌现出一批充满自信、踏实肯干的创业者。目前我国大学生自主创业队伍,在社会各界的关注下逐步成长起来,它不仅仅改善了民营经济从业人员的结构,更提高了创业人员的教育程度,在此基础上如何克服大学生在自主创业过程中所面临各种心里问题就显得尤为突出,本文对如何认识困难、摆脱困难和超越困难的同时产生的心理问题进行逐步剖析,并提出相应可行性的策略,为引导大学生在今后的创业过程中更好地认识社会,融入社会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

  关键词:大学生 自主创业 心理 解析

  随着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发展,我国已迎来了高校扩招后大学生就业高峰期,就业形势异样严峻。国家主席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是社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更需要涌现出一批充满自信、踏实肯干的创业者。如何结合自身专业知识,理论联系实际,逐步在创新模式上寻求突破,克服大学生在自主创业过程中所面对各种心里问题就显得尤为突出。

  1.大学生自主创业现状分析

  大学生自主创业是指通过个人或同志向同学所组成的创业团队的共同努力,利用所学到的知识、技术和才能,以自筹资金、技术入股、寻求合作等方式,在有限的环境中,努力创新、寻求机会、不断成长并创造价值的过程。目前,大学生自主创业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走向了自主创业的道路。

  为了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国家、各级政府先后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涉及融资、开业、税收、创业培训、创业指导等诸多方面。例如: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明确发文,要求各地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为到基层创业的高校毕业生提供创业培训、开业指导、咨询服务等“一条龙”服务,并配合有关部门对从事个体经营的高校毕业生实施免征登记类、管理类和证照类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的政策,同时积极促成小额贷款担保或贴息补贴政策的落实。尽管国家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诸多支持和优惠政策,但我国大学生自主创业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仍远远落后。据统计,目前我国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平均比例是0.7%,而在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约为25%。我国大学生自主创业总体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1创业想法多于创业实践。从我国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现状中逐步分析,具有创业想法的人高达80%,但是真正进行创业实践的只有0.7%,大学生仍把公务员、事业单位、大型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作为就业的理想选择,这也侧面说明我国大学生自主创业仍仅仅处于起步阶段,自主创业的实际人数并不多,占大学生总体比例不大。

  1.2创业多是从事一些技术含量比较低的传统行业,因此成功率也较低。大学生自主创业过程中因缺少启动资金、管理经验等,为规避创业风险,大多数人在创业时选择了启动资金少,经营简单,且风险相对较小的行业,如:餐馆、便利店、服装店、花店等等。

  1.3创业期望高于创业风险。由于大学生缺少对市场的真正了解,缺乏对市场的准确分析,项目实施前制定的方案经常脱离市场的实际情况,仅凭创业激情盲目实施创业计划,市场环境发生突然变化时往往束手无策,一旦创业风险高于创业预期时,往往一些小的变故就迫使创业者放弃经营,导致创业计划中途流产。

  2.造成大学生自主创业心理障碍的原因

  所谓的心理障碍一般意义上是指由于生理、心理或社会原因而导致的各种异常心理过程,以致没有能力按社会认为适宜的方式行动。而创业心理障碍主要是指在面对创业时创业者的认知、意志、情绪、动机、能力、人格等方面产生对创业不适应的心理。大学生自主创业心理障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创业认知障碍

  中国是个传统观念和儒家文化影响深远的国家,虽然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发展,但仍摆脱不了一些传统观念的束缚。“学而优则仕”的思想仍然深深地扎根于大多数学生家长的内心深处,加之“90后”的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从小父母就对他们疼爱有加,从他们入学开始就非常重视教育问题,一旦进入大学,很多学生家长都期望自己的子女未来能选择一些工作环境好、社会地位高、报酬高、无风险且又稳定的工作,不愿意孩子一走上社会就“吃苦头”。因此,大多数学生家长并不支持自己的子女在大学期间就进行自主创业,这也造成了当前大学生就业优先选择公务员、事业单位、大型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的现象。学生家长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这种低认可度,也压抑了当代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激情和勇气。

  2.2创业情感障碍

  大学生自主创业面临的最大的问题就是资金问题。再小的企业也需要启动资金,没有钱大学生自主创业也只能是纸上谈兵。大学生自主创业的资金来源基本上是向父母、亲戚、朋友筹集,能够得到社会创业资本的支持少之又少,虽然大学生自主创办的企业起点较低,可以通过国家、政府、银行提供的优惠措施贷款到一定的启动资金,但银行考虑到贷款的安全性,一般不会轻易发放贷款给自主创业的大学生。所以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启动资金基本上是靠学生家长的大力支持。而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父母的支持力度则成为左右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成败关键。由于大学生还没有在社会上经历过人生的挫折与磨难,害怕失败后使自己及家庭背上沉重的经济负担,往往会造成在创业过程中创业期望高于创业风险,相对于其他创业失败的人来讲,大学生自主创业在心理上的负担会更重一些。

  2.3创业精神障碍

  对一个创业者来讲,追求成功的坚定信念是必不可少的。这就要求创业者或其团队要统一思想,坚持不懈,用坚定的恒心和毅力去追求自己的梦想。但我国当代大学生依赖性强,敢闯敢拼的精神明显不足,行动上容易受他人影响,对事物的看法和见解容易受外界的制约,而且很多大学生往往对于新鲜事物的看法,喜欢人云亦云,很难形成创新性的独立看法。在创业伙伴的选择上,大学生自主创业大多数会选择自己的朋友、同学等进行共同创业。这些合作者的知识结构、经验等各方面知识都与其相似,他们之间缺乏知识能力的互补性,在决策中不全面,容易出现偏差,并且在自主创业过程中要求创业者能够换位思考、积极主动与他人配合完成任务。但大多数学生尤其是女生往往习惯只考虑自身的立场和利益,忽视与人合作的作用,不善于与人沟通、交流。

  2.4创业意志行为障碍

  创业不是缓解就业压力的救命稻草,有些高校为了提高自己的就业率,在大学校园内盲目的提倡大学生自主创业,通过各种案例及学生典型在校园内树立一种创业即“英雄”的形象。本身大学生就没有在社会上经历过人生的挫折与磨难,面对社会各种媒体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宣传和报道,极易产生一种创业既能彰显个人能力,又能实现自己的财富人生。不少学生在参与自主创业前,没有经过充分审慎的市场调研、没有充裕的资金和经验支持,就开始盲目的制订创业计划,甚至以牺牲大量专业课程学习时间为代价。这种盲目的创业行为一旦在创业过程中面对复杂的问题,就会使学生回想起创业的艰辛之路,往往会使学生疲于应对,最后中途退出。还有部分学生认为创业风险太高,大学期间所学专业与自主创业很难结合,将来也难以保证实现专业对口,如果放弃花费4年时间所学的专业,对自己和家庭都难以接受。

  3.大学生自主创业心理障碍的干预措施

  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消除大学生创业的心理障碍,这需要政府、高校、家庭三个方面共同联动,只有三者相互协调、紧密配合才能从根本上消除大学生自主创业心理障碍。从这三个方面的特点看,高校是消除大学生自主创业心理障碍的主体,政府和家庭在消除大学生自主创业心理障碍方面起到辅助性作用。具体干预措施如下:

  3.1政府要提供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政策和平台

  目前,我国大学生自主创业还处于起步阶段,虽然国家和地方政府不断推出各种大学生自主创业优惠扶持政策,例如:免交 22 项费用、提供2~5万元小额低息贷款等多项优惠政策,但这还不足以激发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激情。这就需要国家和地方政府首先要加大宣传的力度,在集中做好政策宣传解读的基础上,树立大学生自主创业典型人物和成功案例,以榜样的力量激励在校大学生大胆地走出自主创业的第一步。其次,国家和地方政府要搭建和完善大学生自主创业的资金筹措平台和创业咨询平台,以提高创业成功率。在资金筹措平台上,政府应加大大学生自主创业资金的扶持力度,鼓励银行提高小额信贷的额度,对有市场前景的项目、有开拓能力的学生给予资助;在创业咨询平台上,建立专门的中介机构和咨询公司,帮助大学生完善创业方案、筹措创业资金和困境诊断等;最后,国家和地方政府可以参考国外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成功模式,例如:新加坡政府每年都会派出一批学生赴美国硅谷创业型公司学习一年,意在将这种创业精神的“种子”带回新加坡。国内一些经济发达的省份和地区也可以借鉴新加坡政府的做法。营造宽松和有感召力的创业环境,是化解大学生自主创业心理障碍的有效措施之一。

  3.2高校要加强大学生自主创业意识培养

  创业对学生的自身素质要求很高,例如:要求学生具有敏锐的感知能力;善于自我调节;能用积极、乐观的心态看待来自学习和工作的压力;有明确的创业动机、坚定的创业信念;全面的个人能力和完善的人格。因此创业教育是一种多学科的综合教育体系。这就要求高校开设的创业教育,不仅包括创业课程和创业培训等大学生所需的专项技能的培养,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方面,就是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创业心理,化解创业过程中的各种心理障碍。在改革传统的创业基础课程、重视课外创业实践活动的同时,各高校要针对不同的学生人群,增设创业心理教育课程、加强心理素质培训等。各高校均设有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在创业教育过程中,应实现创业指导和心理咨询有机结合,既注重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也关注大学生创业健康心理的培养,创业心理障碍的预防与干预一定要贯穿在创业教育的整个过程之中。例如:美国不少高校已将创业教育纳入完整的教学体系,要求学生掌握创业理论及技能,具有创业意识,懂得创业风险,同时在学生遭遇创业挫折与失败的同时提供心理咨询。

  3.3家庭要给予大学生自主创业物质和精神支持

  当前中国社会很多家庭并不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很多家长认为一份稳定的工作是子女大学毕业后最佳的工作选择,他们认为一旦选择了创业,就选择了风险,选择了不稳定,来自家庭的支持对大学生自主创业具有直接的影响。首先,家长应该利用亲情优势,帮助大学生克服各种畏难情绪,纠正子女好高骛远、不切实际的想法,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支持,起到真正的后盾作用;其次,家长要利用自己的经验和阅历,对大学生自主创业进行指导和支持,这样不但可以弥补大学生自主创业经验上的不足,还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创业风险,给大学生自主创业初期提供“安全感”;最后,获得家庭资金的支持也是也提高大学生自主创业信心的重要渠道。来自家庭的物质和精神支持,是大学生克服创业心理障碍的最佳保障。

  (注:本文系浙江省青年研究会2011年度青年工作研究课题成果,课题主持人张伟。)

  参考文献:

  [1]陶韶菁,雷育胜.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大学生创业问题探析[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S1)

  [2]张涛,张竞乾,邵宝健.教育大众化形势下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7,(01)

  [3]张涛,张竞乾,邵宝健.教育大众化形势下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7,(01)

  [4]潘嵩.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对策研究[D].河海大学,2007

  [5]黄巧荣.以创业教育带动大学生自主创业[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9,(13)

  作者简介:

  张伟(1980-),男,汉族,吉林省四平市人,浙江海洋学院东海科学技术学院,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陈海虹(1981-),女,汉族,浙江省省温州市人,浙江海洋学院公共实验中心、网络中心,本科,工程师,研究方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大学生自主创业论文篇3:大学生就业创业与青年人力资源管理

  摘要:对大学生就业创业息息相关的影响因素有:政府对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的建设、政府针对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政策、企事业用人单位对青年人力资源的合理开发配置、学校对于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帮助以及大学生个人定位等。如何从这些因素出发,探寻在解决日益加剧的大学生就业创业难问题的同时,又能科学地做到青年人力资源管理的合理开发与配置。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创业;人力资源管理;科学开发配置

  中图分类号:G4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1605(2007)03-0091-03

  大学生就业创业问题已成为社会各方面关注的焦点,它不仅关系到家庭,而且关系到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国家的政治经济建设乃至和谐社会的构建。为此,针对当前大学生面临就业创业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如何加强青年大学生的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开发和配置就显得非常重要和迫切。目前,虽然“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市场正在逐步形成,但是在大学生就业创业过程中还存在着制约其诸多不利因素。因此,要解决大学生就业创业难的问题,就应该从政府、学校、用人单位、毕业生个人等方面入手,尤其是大学生个人也要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就业创业观,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创业形势

  1.大学生就业难。“大学生就业难”并不是说大学生连保证基本生存的工作都找不到,而是说他们的初次就业时间拖延,初次就业率降低,预期收入与现实收入之间的差距拉大。

  其主要表现在:一是对大学生需求增加的速度赶不上大学毕业生增加的速度,按照现行统计指标计算,大学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呈下降趋势。二是大学生的预期收入与用人单位提供的工资之间存在匹配上的困难。调查发现,我国应届大学毕业生收入预期高估幅度在40%左右,远远高于美国和欧洲等国的10%左右。三是大学生大多选择在发达地区、高薪部门就业,愿到欠发达地区工作的较少。有一项对三千余名本科毕业生的调查表明,首选到北京工作的高达74.8%,首选去中西部地区的仅有2%。这些毕业生的收入渴望值是每月二千元至四千元,这就表明大学毕业生有主动不就业的可能性。大学生就业力不足特别是其现实能力与用人单位实际需求之间存在的较大差距,是造成当前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

  2.大学生创业难。大学生虽然有知识、有技术,同时又具有创业精神,但在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的当前,很多大学生选择创业,创造自身的就业机会,从长期来看,对于缓解国家就业压力不失是一条道路。近年来的大学生创业热,同时也反映了我国大学生思想观念的转变和创业能力与素质的日益成熟。在新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产业结构的调整,对于大学生创业来说,确实提供了难得的契机。

  由于就业率低,政府鼓励大学生创业,并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成为了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催化剂,但实际上走上创业之路并且坚持下去的大学毕业生却寥寥无几。因此,在充分肯定大学生创业的同时,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大学生创业所存在的问题和隐忧。刚刚毕业走出校园的大学生并不完全具备创业的优势条件。一是知识限制。大学生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学的知识总是限制在一定范围内,有些学文科的,在商业统计、会计、理财税收等方面的知识匮乏;而学理科的学生,虽然在商业、理财方面占有优势,但往往无法把自己的创意准确而清晰地表达出来,缺少个性化的信息传递。对目标市场和竞争对手情况缺乏了解,分析时采用的数据经不起推敲,没有说服力等。 二是缺乏社会经验。大学生长期呆在校园里,对社会缺乏了解。大学生有理想与抱负,但“眼高手低”,在创业过程中除了能“纸上谈兵”之外,对具体的市场开拓缺乏经验与相关的知识。 三是资金问题。大学生刚从校园里走出来,毫无资金积累,除了极少数有家庭支持资金的同学外,大多数都将遇到这个困难。因此,对于大学生的自身创业条件以及创业环境仍不算相当成熟。

  二、当前青年人力资源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

  运用人力资源管理学中的理论,针对我国青年大学生就业问题进行剖析,归结出我国青年人力资源管理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社会方面。用人单位需求量大大少于毕业生人数。大学生人力资源数量相对丰富,但是大众化高等教育的普及造成人力资源质量总体欠佳。此外,地方保护主义和行业保护主义色彩依然严重,个别用人单位对人才结构的改善和人员素质的提高重视不够,这就造成了人力资源地区、学科分布不平衡,青年人力资源的配置不合理。大学生就业难不但是事实,而且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社会各方面的相互配合,而这些配合就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政府要加强对人力资源开发与配置工作的重视,加大投入,建立健全完善的青少年就业指导机制。

  2.用人单位方面。由于用人单位选择的余地较大,为减少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不少用人单位把大学生工资压得很低。一些用人单位随意提高用人标准,给已经雪上加霜的大学生就业造成更大困难。用人单位盲目提高用人标准主要表现在:第一,用人单位过于看重高校毕业生的学习成绩,忽略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应用能力。第二,用人单位偏重学校品牌、学历层次和实践经验。一般而言,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中央部委所属院校的毕业生,就业并不算困难。而难找到工作的毕业生,主要集中在非重点院校、地方院校及民办院校,特别是一些非热门专业或市场供大于求的专业,这就导致了现在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看,这是对青年人力资源的浪费,也是用人单位未能科学开发青年人力资源、合理配置青年人力资源。

  3.高校方面。部分高校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市场变化的要求,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变化错位是制约毕业生就业的重要因素。长期以来,高校的运营机制一直是一种计划招生、统一分配的计划体制,很多高校的专业设置和调整不是面向市场需求,而是单纯立足于自身师资条件,招生和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造成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导致毕业生专业知识结构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产生。特别是个别学校只凭自己师资的状况而不顾人才市场的需求,盲目设置招生专业,确定招生人数,一旦学生就业出现困难,他们又强调高等教育的重点应该是人才综合素质的提高。正是近些年来部分媒体和个别高校过分强调、渲染这一理论,导致了一些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的问题更显突出。不少高校领导只重视招生不重视就业,在高校中一般都有专门机构负责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然而目前机构所做的仅仅是为毕业生提供一般性的服务,而很少从更深层次上对毕业生就业问题给予指导。

  三、探索大学生就业创业出路以及与青年人力资源管理之间的和谐发展

  加强大学生人力资源管理,有助于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大力开发大学生的人力资源,增强大学生的就业创业意识和技能,提高就业率,客观上有利于缓解国家总体就业压力,促进科教兴国战略的顺利实施,也是维护社会稳定与推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在解决日益加剧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同时,如何科学地做到人力资源管理的合理开发与配置,提出相应的治理措施,促进大学生就业,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人力资源管理环境,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

  1.全程就业指导体系的建立。大学生就业难是事实,解决他们就业难问题需要社会各方面的相互配合。这些配合就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首先应建立健全完善的青少年就业指导机制。

  第一,不断完善大学生青年就业指导机制。以江苏省为例,每年,毕业生市场、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这三大就业市场都是各自举办招聘会,2007年江苏将大力推动三大市场相互贯通。从2007年1月1日起,省级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将在三个市场内互设服务窗口,为毕业生提供一站式就业服务。此外,教育、人事、劳动保障等部门还将定期联合举办网上招聘活动。江苏省有关领导在会上表示,今后还可以考虑建一个人力资源市场,三大市场举办的招聘会可以安排在同一地点进行。这样不断完善健全统一的就业市场,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企事业、高校就业指导中心与政府就业指导机构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就业。

  第二,青少年就业指导机构应加强与学校、用人单位之间的紧密联系,在大学生就业的工作中起到主导作用。学校方面应结合社会就业动态,将最新的就业资讯传递给高校,从而指导高校就业工作的展开。用人单位要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平台,让供求双方通过互联网进行双向选择,比如,利用社会信息化技术,就业指导部门将用人单位和求职者双方的有关信息通过互联网公布。供求双方还可以通过电子邮件等形式进行交谈,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提高了就业质量。但是,更重要的一点是,就业指导机构必须规范用人单位的用人标准,从而推动大学生充分就业。

  2.完善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一直以来,我国许多高校往往把就业指导理解为在学生毕业时开几次求职讲座或举办几场招聘会等,而没有把它作为四年中的一个长远规划。然而,对于首次面对职业市场、面临择业的毕业生来说,就业指导显得尤为重要。

  学生对就业指导的需求是普遍的、多方面的。但目前绝大多数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仅是面向大四学生开展。实际上,大学生从入学到毕业,其心理、生理是处于连续不断变化之中的。就业指导应遵循其身心发展规律,分阶段实施。具体地说,完善大学就业指导工作、配合建立全程就业指导体系,就是要做到就业指导机构、学校、学生三者有机结合。归纳来说,要做到以下两点:

  第一,建立系统化的指导管理体系。现在,大多数高校都建立了就业指导中心,但工作体制仍不够完善,应密切联系政府相关就业机构,对相关就业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和公布,进行多项社会就业调查,公布调查结果,并就社会劳动领域各类工种进行综合性标准化分类,对现有的各种职业的就业现状和工资状况、发展前景等进行详实的分析。

  第二,做好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帮助学生自我定位。应重视从大学一年级开始,分阶段指导学生,使其了解社会上的就业形势、就业情况以及工资待遇等。对毕业生进行相关的帮助和指导,使其能够结合自身的职业技能,对今后所要面临的找工作问题进行系统的了解,做好就业前的各种准备工作。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找准自己的定位,面对现实,寻找适合自身发展的出路。

  3.国家与地方要制定相关政策,吸引、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当前,大学生就业面临日趋严峻的形势,各地相继出台了大学生基层就业的优惠政策。社会人才需求并没有真正的饱和,当我们把目光投向相对来说比较贫困的地区,立即可以为大学生就业开辟一个柳暗花明的“新村”。促进大学生到中西部地区以及农村等基层工作,对拉动大学生就业势必能起到强大的推动作用。

  大学生不愿到农村就业或者说没有形成到农村就业的观念,除了其内在因素外,与长期以来的农村就业机制的缺乏也是不无关系的。但是,我们今天应该看到的是,沿海地区的农村经济已经发展到一定的水平,适应相对高学历人才生长的土壤基本孕育成熟,大学生到农村就业的可行性也已渐渐得到体现。但是,要实现这一点,农村必须有可以吸引大学生的经济、文化、生活等方面的条件,其中包括政策的支持,以及制订出更加足够吸引他们的激励机制。要吸引大学生对农村的青睐,光有经济上的发展、生活上的便利还是不够的,让寒窗十几载好不容易走出农村后再返回农村的大学生,顾虑最多的还是出路问题,那么,这就需要国家与地方政策上的支持。

  在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和农村内在机制以及外在条件逐渐完善的当前,大学生要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去农村就业既是机遇又是挑战,要正确把握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到社会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因此说,到农村基层就业对于解决大学生就业与农村的发展问题来说是双赢的。

  参考文献:

  [1]温海池.劳动经济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198-234.

  [2]胡学勤,李肖夫.劳动经济学[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42-83.

  [3]卢福财,胡大立.和谐社会与管理[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66-72.

  [4]杨宜勇.大开方的就业(加入WTO后的就业探索)[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4,188-208.

  [5]张文贤.人力资源总监――人力资源管理创新[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15-382.


查看更多自主招生相关内容,请点击自主招生

2020 阳光学习网版权所有. 湘ICP备190182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