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ythhrz.com--高考专业】

  通过阅读爱弥儿这本书,你都有哪些感受呢?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推荐了爱弥儿读后感,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爱弥儿

  爱弥儿读后感篇一

  对《爱弥儿》的第一次认识是在大一时候第一门专业课《教育学概论》的时候,代课的是陈平水老师,是陈老师把我们带入了教育学的神圣殿堂,是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拯救中国教育的沉重使命感。

  “《爱弥儿》出版后立即被译成各种文字,引起极大的震动,其影响深远,以致教育史学家评论说:‘卢梭教育学说对于现代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影响堪称教育史上的哥白尼。’哥白尼是突破种种阻碍,提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而卢梭是把儿童放到了教育的中心。这是一部有重要价值的教育著作,它在法国启蒙时代是震撼人心的,不仅在教育界,而且在社会各界都引起了人们对儿童和青年问题的兴趣,引起人们对教育的深切关注。”是课本上对于本书高度评价和老师提起的高频率让我对它产生强烈的好奇,究竟是怎样一本书,会在浩如烟海的教育史料中有如此高的地位和评价?

  在如饥似渴的通读之后,真的感受到了歌德说的

  总得说来,《爱弥儿》吸引我的可以分为三方面。一是卢梭在其中提出了一个划时代的教育课题——解放人性,解放儿童。首先对束缚人性的封建教育制度进行了激烈批判,阐述了其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和教育理念。是他发现了“儿童”,把儿童就当做儿童来对待。纠正了之前的“小大人”和“未成人”的错误倾向,“小大人”是完全把孩子按照大人的模式和要求对待,大人的世界总还是有不适合孩子的地方,就像应该有专门设计的童装而不是只是把大人衣服做成缩小版,因为会有诸如豹纹和高开叉旗袍这种并不合适的服装。而“未成人”则似乎进入了另一个极端,不把孩子当做一个独立的个体来看待,认为一切的事情都可以由大人来决定。这两种错误倾向是存在内在的冲突的,而“儿童”即是“儿童”就完美的解决了这一矛盾。

  对于“教育”他又有了新的定义:有人说“自然不过就是习惯罢了”,这是什么意思呢?不是有一些强制形成的习惯永远不会消失吗?人只要处在一种境地,就能保持习惯产生的习性,虽然这些习性对于我们来说是最不自然的,但是只要情况一有所改变,习惯就消失了,天性又恢复过来。教育只不过是一种喜欢而已。我们要真正研究的是人的地位,在我们中间,谁最能容忍生活中的幸福和忧患,我认为就是受了最好教育的人,由此可以得出结论,真的教育不在于口训而在于实行。这样的真知灼见在书中比比皆是。让我一次次的丰富和刷新对教育的认识。

  更难能可贵的是,卢梭把对教育深奥哲理写的十分深入浅出,让我惊讶的学到原来对教育的理解也可以这样的简明生动!“至于我,我不害怕爱弥儿说话粗鲁,我只怕他说话傲慢,我宁可让他在请别人的时候说‘你去做’而不是用命令的语气说‘我请求你’。我所重视的不是他使用的措辞,

  而是给他那些词的含义。”在对爱弥儿的教育中就轻松的把深奥的教育哲理阐述出来了。尤其是它涉及面非常广,包括了像爱弥儿一样成长的所有孩子的发展过程,牙牙学语到表达自我,睁开双眼到认识世界,结交伙伴到感受爱情……书的后半部分加入的女主人公苏菲与爱弥儿的爱恨情愫更成了卢梭表达爱情观的有利平台。“爱弥儿,当你离开苏菲,我并不是让你抛弃她。如果你现在能离开她,不同她结婚,那对她来说,真的是太好了你现在如果要离开她,以便在回来的时候更适合做她的丈夫。你不要以为你已经配得上娶她了,你还有许多必须要做的事情还没做。你要去完成那高尚的使命,学会忍受离别的痛苦,你要去获得忠贞的报偿,以便在回来的时候,使你能有体面的同她在一起的权利,能够不需要她的恩惠而直截了当的答应你的求婚。”一个父亲对儿子多么真挚的教诲!教给儿子做男人的责任和爱情婚姻的不同。这种爱情观难道不值得被当代缺乏责任感的年轻人感受和实践吗。

  最后从表达来说,它是一本小说体裁的教育学著作,而非一本枯燥无味的大部头概念理论,所以它在文学上价值也是非常高的。里面的描写精彩生动栩栩如生,阐释道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比如:“爱弥儿摇摇晃晃的走过来,一下子扑在我身上抱住我,仰着头,睁着大眼睛迷惑的问……”“人们只想到怎样保护他们的孩子,这是远远不够的,应该教他们成人后如何保护自己,教他经受住命运的打击,教他不要把富有和贫困看在眼里,教他必要的时候 即使在冰岛的冰天雪地或者马耳他岛的灼热岩石上依然可以生活。”这种鲜活可感的表达怎么可能不让读者产生浓厚的兴趣继续读下去呢?

  在阅读以后,《爱弥儿》引发我对中国教育的思考是我从没到达过的程度,我甚至认为这是一本可以拯救中国教育的著作,对中国式教育的挑战不言而喻。中国的教育现状是由国情决定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和国考,教育地域不平等,教育机制不完善,都是我们目前无能为力的,但是作为不久的将来的人父人母,我们的家庭教育还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经过卢梭的教育和中国家庭教育问题的的思考和分类,我认为基本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与严苛教育的对比。曾经一位耶鲁大学华裔教授写的育儿经《虎妈战歌》,引爆了全世界对东西方教育方式的大讨论。她秉持着传统的“棍棒底下出孝子”理念,对孩子轻则打骂,重则罚跪。但是最终的结果却有令人难以否认的成功,大女儿17岁被耶鲁和哈佛发下录取通知书,小女儿12岁成为耶鲁青年管弦乐团首席小提琴手。那么这种完全的要求孩子按照家长要求方向发展的中国式的教育和卢梭倡导的使孩子的天性得到自然的发展是完全背道而驰的,为什么却仍然可以获得如此的成功呢?可是虎妈有没有思考过,这样的“成功”是真的成功吗?孩子的成长只是成绩就可以代表的吗?孩子本该美好的无忧无虑的童年被妈妈的威逼利诱非打即骂填满那么考上哈佛当上首席小提琴手又是真的快乐吗?答案不言而喻。

  最尖锐的冲突应该就是在孩子的兴趣方面了,虎妈制定的严苛的“十大戒律”中最刺眼的莫过于“不能在学校中选择自己喜欢的课余活动”这一条了,窥一斑而见全豹也可以了解到虎妈对于孩子的兴趣是怎样一种压制的态度。而卢梭倡导的是造就“自然人”,即充分发现的完整独立个人。要做的就是顺着孩子发展的自然方向来,加以一些正确的引导。在我看来,虎妈的方式就好比修剪路边的冬青,无论本来是什么样子多余的枝叶都被无情的剪掉为了达到我们想要的整齐划一也好造型各异也好的样子;而卢梭就好比雕刻一块天然的璞玉,无论原来的图案是多么不规则都可

  以根据它的形状和花纹设计出适合它的惟妙惟肖的形象。所以前者再好看也只是马路边的装饰,而后者就是价值连城的珍宝。是要冬青还是玉石我想我无需多言了。

  二是与严苛相反的另一个极端,溺爱。现在从我国实行了计划生育政策之后基本上九零后和零零后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了,这样的“四—二—一”家庭,八个大人围绕着一个小孙孙的情况势必造就一个一个的“小皇帝”。在商场里孩子因为要玩具家里不给买就满地撒泼打滚哭闹不止的情况相信大家都遇到过不止一次了,最终的结果往往都是以家长的妥协“那就再买最后一个吧”,其实家长自己也知道下次孩子遇到喜欢的仍然会故技重施。他们不知道这样其实是一种错误的强化,从出生开始,他们就会哭,然后大人就会哄他抱他,给他造成错误的反射,只有哭闹才会有自己想要的。曾经在网上看过一篇被上万次转载的中国妈妈移民美国后写的美国婆婆带孩子的育儿经,比如孩子哭的时候不要理,不哭了再抱,不要孩子要什么就拿给他,孩子摔倒了不要慌慌张张等。我受到了很大的冲击,感叹美国的家庭教育是如此的先进科学。可是读完《爱弥儿》后才发现,原来早在十八世纪的时候卢梭就已经对这种教育方法进行了详细的生动的阐释,可是为什么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却还没有被广泛的接受和实行呢。在《爱弥儿》中有这样的叙述:“必须趁早让他知道这个道理:不命令人,他不是谁的主人;不命令东西,因为东西是不听他命令的。所以,当孩子希望得到一个东西时,要把他抱到东西前让他用手拿,而不是把东西拿过来给他。这样他就明白其中的含义了。”这么多年来我们是不是一看到孩子的小手指向哪里我们就诚惶诚恐的赶紧把东西捧到他面前,殊不知这样潜移默化造就了他们自我为中心命令一切人事物的性格。我们总觉得孩子还小,等他懂事了再教给他道理,可是等他长大了时候我们早就已经错过了教育的最佳时机,不能挽回溺爱造成的后果了。可能有人会问:“溺爱不就是给了过多的爱吗?不就是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想往哪里发展就往哪里发现吗?这不就是遵循自然?”这样是完全错误的。这样的“爱”并不是家长应该给的理智的爱,溺爱是娇纵是放任自流,遵循自然是适当引导。

  第三是遵循自然培养孩子的同时也要适应社会的需要,这是裴斯泰洛齐对于卢梭教育观点的完善,虽然说这是一个从属目的,但是超越了卢梭的个人主义,引出了儿童依赖社会的概念,认为教育需要协调儿童与社会的关系,培养儿童达到成人的水平。学校教育制度还是阶级意识的产物,目的是为建设国家培养需要的人才。所以我们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到社会教育都是要在引导孩子正确树立理想,不求多么伟大宏伟为中华复兴而奋斗,但是也要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

  但是这部著作也并不是十全十美的,毕竟卢梭也受时代的局限,还有个人思想的局限,他的自然主义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又是消极的,完全按照孩子的生长,但是也只是按着而已,并没有一些有利的促进和引导,有时候适当的“拔苗助长”,更利于还孩子的发展。这应该就是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间”理论,是学生的现有水平和可能的发展水平的差距,即现有水平和潜能之间的差距,通俗的说是“跳一跳够得着”,你给孩子定一个在可以在大人的指导下完成的目标,孩子可以给你一个惊喜。

  关于《爱弥儿》的阅读暂时告一段落,但是这一本书的教育哲理值得我们倾尽一生去研究,去摸索中国教育的新方向。卢梭的探索精神也引导我在教育学的路上一直走下去。

  爱弥儿读后感篇二

  最近,我仔细品味了《爱弥儿》这本书,书中的理念对现在当教师的我来说是种冲击,在阅读之后也有些想法想说上一说。

  我对这本书上的很多观点很感兴趣,如书中第二卷中,写到:如果孩子长得很聪慧,如果他天生就爱无缘无故地啼哭,我就让他白白地哭一阵,得不到一点效果,这样,就可以很快地使他擦干他的眼泪。如文中的:“要爱护儿童,帮他们做游戏,使他们快乐,培养他们可爱的本能。你们当中,谁不时刻依恋他始终是喜笑颜开的童年?你们为什么不让天真烂漫的儿童享受那稍纵即逝的时光,为什么要剥夺他们绝不会糟蹋的极其珍贵的财富?他们一生的最初几年,也好象你们一生的最初几年一样,是一去不复返的,你们为什么要使那转眼即逝的岁月充满悲伤和痛苦呢?”“远虑!使我们不停地做我们力所不能及的事情,使我们常常向往我们永远达不到的地方,这样的远虑正是我们种种痛苦的真正的根源。象人这样短暂的一生,竟时刻向往如此渺茫的未来,而轻视可靠的现在,简直是发了疯!这种发疯的作法之所以更加有害,是因为它随着人的年龄而日益增多,是老年人时刻都是那样的猜疑、焦愁和吝啬,宁愿今天节约一切而不愿百年之后缺少那些多余的东西。因此,我们现在要掌握一切,把一切的时间、地方、人和东西;我们个体只不过是我们自己的最小的部分。”

  书中在谈到孩子幼年教育时,表示了这样的意思,孩子在到达相应的年龄阶段必然会明白一定的道理,这时在进行教育即可;孩子在

  12岁之前,可以不去学习,这样可以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效果。作者的意思是在孩子在有了真正的理解能力后再去学习,相信能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而在年幼时进行的所获得的效果其实是为0的,或者可能是获得教育者相反的学习效果。对于这个观点,我深感同意,孩子在幼年时对于一些有政治性意义或者相类似的东西是没有观念的,这时让他们了解和学习相关的知识,是很难有共鸣的,得到的结果其实也是很差的,或者说无。从小给他们灌输一个概念,起到了什么效果,是不是也如书中所说,可能会取得反效果呢?这我不得而知,不过,我想,对于学生的教育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这一教育理念应该贯彻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去,这样才能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书中,还有这么一段话,我们一起来看一看“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爱弥儿读后感。在这段时间,也正好使他慢慢养成持久地注意同一个事物的习惯。”卢梭的这段话有三个关键词,是“兴趣、方法、习惯”。的确,任何事情都离不开这几个词。没有兴趣,就不会有动力。因此,兴趣是前提。我认为应该保持孩子对事物或学问的好奇心和孩子在学习时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如孩子在学习起步时,教师应该不要吝啬自己的赞赏,要给予孩子肯定。 是一本不寻常的教育着作,而且开篇的第一句就让人觉得这是蕴涵着深邃哲理和沸腾感情的文化结晶。“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毫不掩饰地表达了自己主张人性本善,主张教育目的在于培养自然人,主张

  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

  身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不是在推卸责任,像我一样的千千万万的教师,当然明白自己身上肩负着重大的教育使命,也在竭尽全力地用自己的良心和才能培养出社会所满意的人才。我只是希望社会不要把所有的教育责任都推给教师,我们的教师确实是很伟大的人,牺牲了自己成全了别人,我们虽然愿意承担起全部的责任,但是并不代表我们可以承担起全部的责任!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请支持我们,一起来当园丁,共同携手创造更美好的园地!

  爱弥儿读后感篇三

  《爱弥儿》的作者卢梭是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出生于瑞士日内瓦一个钟表匠的家庭,是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和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在宗教、社会、文化、教育的改革上,都曾给与启发和指导。在教育上,他主张教育目的在与培养自然人;反对封建教育伤害、轻视儿童,要求提高儿童在教育中的地位;主张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反映了资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从封建专制主义下解放出来的要求。《爱弥儿》一书则是卢梭通过对他所假设的教育对象爱弥儿的教育,来反对封建教育制度,阐述他的资产阶级教育思想。

  《爱弥儿》是一部哲理小说,同时也是一部教育论著,其副标题就叫《论教育》。它描写了一个人从出生到结婚,到进入社会受教育的全过程,主张顺乎天性,让人的本性避免受社会偏见和恶习的影响而得到自然的发展。这部书不仅是卢梭论述资产阶级教育的专著,而且是他阐发资产阶级社会政治思想的名著。《爱弥儿》向封建教育的挑战,它鼓吹天性善良,而封建教育矫揉造作,人们才失去本然之善。因此,它呼吁率性发展,“归于自然”,他所阐释的“自然主义”教育目的观对后世的影响是巨大的,反映了法国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此外它不只是竭力揭穿旧教育的失败,而且积极地提出成套的而不是零星片断的建设新教育

  的方案。卢梭还以战斗的笔锋来宣扬他的新教育思想,针对当时法国的封建专制制度以及其法国种种腐败的社会状况,卢梭丝毫不畏惧地进行了无情的抨击与揭露。在书中卢梭致力于探讨关于个人与社会关系的政治和哲学问题;特别是个人如何在不可避免趋于堕落的社会中保持天性中的善良,对封建社会作了多方面的进攻,其威力是无穷的。许多教育史家说:“《爱弥儿》是继古希腊柏拉图的《理想国》之后最有价值的教育瑰宝。”由此可见卢梭的《爱弥儿》的历史地位。

  《爱弥儿》主要叙述了虚构的贵族子弟爱弥儿从出生到成年各个时期的生理心理特征,成长过程和教育方法,形象生动。贯穿其中的鲜明线索就是"归于自然"和发展天性.它以夹叙夹议的小说体裁,在前四章以爱弥儿为主人公,揭露当时男子教育的腐朽荒谬,提出自然主义的改革方案;最后一章以苏菲为范例,提出女子教育改革的样板.在书中卢梭根据儿童的年龄提出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的原则、内容和方法。他认为人生来是自由的、平等的;在自然状态下,人人都享受着这一天赋的权利,只是在人类进入文明状态之后,才出现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特权和奴役现象,从而使人失掉了自己的本性。

  卢梭通过对“爱弥儿”成长过程的描述,阐明了他对儿童教育的教育思想,教育目的,教育方法。他认为教育应该以自然主义为基础,尤其应注意儿童教育,并提倡促进儿童的能力和器官的发育,使儿童的能力

  日益发达,使其天资尽量的发挥扩展,达到与自然一致的目的。这种以儿童为本位,强调人的内在本性发展的教育观点,是卢梭教育学说的重点。那么如何使儿童自然的发展?为此,他提出“直观教育”。何谓直观教育,就是直接观察,使儿童对事物的观念和符号一致起来,用具体事实去教导儿童,使外部知识与儿童的内在认识能力完全一致,应按照儿童身心的发展而采取适当的教育方式,避免超出儿童认识能力的范围。所以,卢梭按照儿童年龄划分四个阶段,分五卷进行阐述。

  《爱弥儿》的第一卷主要论述的是人出生到两岁,即婴儿时期的自然教育。这一卷的第一句就深深吸引了我,“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他认为教育应顺应天性的发展,而且惟有顺应天性发展才是上策。由于中世纪人们的思想行为被牢牢地禁锢在封建礼教之下,人们无丝毫的自由可言,他要求“回归自然”。在他看来,人类脱离自然状态以后,便进入了丧失人的自然本性的充满猜疑、冲突、贪婪、野蛮社会状态。所以,他在爱弥尔的早期教育上,提倡去乡村,去那种安宁、祥和的地方。在他看来,自然的秩序没有不和谐美妙,处于自然状态中的人根本没有“你我”之分;他们有欲望,但只限于欲求力所能及的东西,从无非分之念;他们有强烈的自我保存的本能,但从不因此而损害他人的自我保存。他们的理智是健全的,情感是平静的。他们可以将强烈的自爱倾向转化成怜悯同情之心,这时,人

  与人之间没有敌视、仇恨的存在,当然也就没有相斗乃至战争。

  紧接着,他指出了我们“或受之于自然”、“或受之于人”、“或受之于事物”的三种不同的教育对人在婴儿时期的重要影响,是教育给予了我们生来软弱却可以拥有的力量,给予了我们生来一无所有却可以得到的帮助,生来愚昧却可以具备的判断是非的能力。他倡导人性本善,强调教育的价值,尊重人的自然本性,关注个人的价值和地位,他指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自然人”,通过“自然教育”,保持人的自然本性,用善念阻止各种恶念的生成,这样便可以促成幸福的生活。他认为,身心能健康成长的婴儿应该是在四肢均无拘无束的状态下抚养起来的,而不是给予婴儿生长姿势的各种束缚。他极力要求摆脱封建教育对儿童身心发展所带来的摧残和束缚,要求教育务必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这正反映了资产阶级对教育的合理性要求。

  《爱弥儿》的第二卷主要论述的是人2至12岁,即童年时期的自然教育。这一卷开始便指出从婴幼儿时期过渡到童年时期,是人生一大重要进步所在,在这一阶段,卢梭得出一个基本原理,即“真正自由的人,只想他能够得到的东西,只做他喜欢做的事情。”在文中,他也呼吁将这一原理应用于儿童的自然教育之中,以便源源不断地得出各种教育的方法。在儿童时期的教育观念上,卢梭重视的并不是儿童使用的措辞,而是

  儿童这些措辞的含意,他极不赞成家长教儿童说些虚伪的客气话,因为这些客气话从孩子的口中说出来几乎就会变味了,极有可能会把请求的语气说成了命令。在日常教育儿童的方式上,卢梭既反对过分严格的教育方式,也反对过分放任的教育方式,他所提倡的是洛克的一个重要原理,即用理性去教育孩子。卢梭坚信人性本善,我们应该要去尊重儿童,而不是急于对儿童所做出的行为做出或好或坏的评判,他坚持自然教育,倡导儿童应当让大自然先教导一段时间,然后我们再去接替,这样就可以避免我们的教育方法与自然在教法上相冲突。在童年时期,儿童并不能达到理智的程度,他们的智力仍然处在感性阶段,他们不能接受观念,只能接受形象,他们不具备判断的能力,即无法拥有真正意义上的记忆。因而,在童年时期,要通过侧重关注孩子感官的锻炼,来适应儿童发展的天性。

  《爱弥儿》的第三卷主要论述的是人12至15岁,即少年时期的自然教育。在这一阶段中,孩子从起初只有感觉到现在已开始有了观念,从起初只能用感官去感触到现在已开始能够进行了判断,个人的体力在迅速发展。由于智力的发展,孩子已经逐渐认识到时间的价值,他们懂得要把时间花费在有用的事物上,他们会自行提出一些问题,在遇到这种情况时,卢梭指出,我们要做的是,看怎样能引起孩子的好奇心,就怎样去回答,而不要一味考虑怎样才能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在探索自然法则时,始终要从最普遍、最显著的现象

  开始探索。不能让孩子总是一味地按照别人说的话去做,因为除了他自己觉得有意义的事物以外,其他一切事物对他而言都是无益的。卢梭非常反对严格的纪律以及仅靠死记硬背的教学方法,他认为教育是一种从内在本性向外展开的活动,教育应该适应儿童的性格、能力,发展人的天赋与本性,使每个人的各种内在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因而,在少年教育时期,要通过侧重关注孩子智育的锻炼,来适应儿童发展的天性。

  《爱弥儿》的第四卷主要论述的是人15至20岁,即青年时期的自然教育。在这一阶段,人们处于一段艰难的叛逆期,人们的思想正在慢慢地走向成熟,人们要学会的是用自己的情感去约束想象力,用自己的理智去战胜偏见。卢梭坚信人的自然本性,认为人的一切欲念都是源自于人的感性,想象力决定的是他们发展的倾向,只要把自爱之心扩大到去爱别人,我们就可以使自爱变为美德。人们的思维也终于开始进入了道德的境界,在进行德育的时候,道德教育的内容不应该是纯理论的东西,空洞的道德说教完全是纸上谈兵,但是我们可以去结合一些寓言故事或者哲学知识,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在于实践,要立足于实际生活中,这样才有利于良好道德情操的培育。在这一卷的最后一部分,卢梭还特别提到了对宗教的看法。他主张自然神教,上帝的概念是很模糊的,他指出,“特别是在宗教问题上,人的偏见是压倒一切的。”对于要培养孩子信什么宗教的问题上,卢梭批判了宗教的蒙昧主义,他坚持应该让孩子自己正确地运用他的理智去选择。因而,在

  青年教育时期,要通过侧重关注孩子德育的锻炼,来适应儿童发展的天性。

  《爱弥儿》的第五卷主要论述的是爱弥儿的未婚妻,即苏菲的教育,其中,特别强调了女子教育思想,即通过自然教育培养贤妻良母。苏菲在平凡的内心中拥有一种良好的天性,而她胜过其他女子的地方就在于她受到过良好的教育。她天性善良,但内心却常常很敏感,也正是这颗极其敏感的心,有时候会使她产生难以平静的想象。但是,对于别人的过失,她能够耐心地忍受,对于自己的过失,她更是能够乐于改正。除了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之外,苏菲对其它一切权利都是极端重视的。她不仅知道自己有权利,也知道要运用这个权利去评判男子的品行。在女子教育的过程中,懒惰和桀骜不驯是女子最危险的两个缺点,为了防止这样的情形的发生,如果仅仅采取一般的教育方法的话,反而很容易使他们厌弃工作,而只知道玩乐。因此,女子的行为总是要受到舆论的约束,也正是由于她们养成了受约束的习惯,便使得女子必然形成了一种她终生都必须具备的品质,即温顺。女子常用艳丽的服饰和化妆品来装饰自己,却忽视了只要有美德,她就可以行使她的权利;只要有热心和才能,便可以养成一种审美的能力,进而欣赏美以及与之相联系的道德观念。

  卢梭认为,教育应该顺应儿童成长和心理发育的自然法则,促进儿童身心的全面发展,使他们的各种器官和能力都得到健康的生长,从而成为一个与自然相一致的名副其实的人。在他看来,教育是一门艺术,它

  必须把自然、人为和事物这三种教育协调配合。而人的器官和能力的自由内在发展是自然的教育,学习利用这一种器官和能力发展是人的教育,从周围事物经验中获得的是事物的教育。所以必须使事物教育和人为教育适应于自然教育,应使一个人的教育适应他这个人的天性,而不是适应他本身以外的东西。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真正的目标—自然人。卢梭的自然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即完全自由成长、身心调和发达、能自食其力、不受传统束缚、能够适应社会生活的一代新人。卢梭的自然人是生活在社会中的自然人,他不被欲念、偏见、权力所指引,而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心去想、用理智去判断、不为其他因素所控制。这也正是卢梭倡导教育要遵循“自然”原则的根据。

  从心理学的层面来讲,了解其自然倾向和特点,应属于了解儿童的兴趣。我们可以借鉴“科学教育学的奠基者”—赫尔巴特对学习兴趣的划分来认识兴趣。第一阶段:当儿童对某个问题感兴趣时,他就开始对这个问题产生注意,进而产生认识这个问题的心理倾向;第二阶段,当儿童产生认识这个问题的心理倾向,便进一步产生了要认清这个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内在期望;第三阶段,当这些期望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儿童心中便派生出一种不平衡的状态,即儿童想解决问题却得不到解决的不平衡的状态,从而便产生了儿童渴求解决问题的需要;第四阶段,需要是个体产生动机的内因,于是便产生了儿童解决问题的动机,动机又会直

  接影响儿童发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而不需要外界刻意的管理和压制,儿童照样能出色地完成工作。因此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是促进儿童积极学习的一个重要方式,让儿童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学习就不会成为他们的负担,并因此能让儿童愉快地、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纵观全书,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观在《爱弥儿》的字里行间体现的淋漓尽致,极其富有内在意蕴,具有巨大的历史价值和现实价值,作为一名师范生,我将来是要走上教师这个职位的,作为一名教育者,我的任务不仅仅是教授知识,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我要做的应该是通过对学生的行为的细致观察,然后对其不恰当的行为进行适当的诱导,在引导过程中教给他们一些道理,而不是一味地强迫他们去接受他人所特有的处世方法。此外,我们还要积极鼓励学生置身于大自然中,去体会大自然的美,借此锻炼他们的独立,培养他们克服困难的毅力,倡导他们自己去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看过“爱弥儿读后感”的还看了:

1.爱弥儿读后感

2.爱弥儿读后感1000字

3.卢梭爱弥儿读后感

4.忏悔录的读后感

5.神话传说读后感


查看更多高考专业相关内容,请点击高考专业

2020 阳光学习网版权所有. 湘ICP备19018206号-1